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举报营销短信成为“生意”,板子不能只打一边丨光明网评论员

来源:光明网     发表时间:2022-12-05

“双十一”“双十二”,各路商家都会忙不迭地展开“短信攻势”,向广大手机用户发送堪称海量的广告信息。当然,用户也可以通过相关渠道退订或者举报未经允许发送的短信。有记者近日暗访发现,在一些互联网等平台,部分职业举报人发布模板化举报教程、宣扬举报获利,教学收费从数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1670205867621033.jpg

一举报人在“维权群”中介绍,以前举报两三条就可以有一条获利 ©澎湃新闻

这些职业举报当然有瑕疵。比如职业举报人是要和举报者“分账”:赔偿所得会以比例的形式分配。举报者的举报内容也是模式化的,并非举报者感到自己权益受损,而是教唆后的结果,比如统一表明短信对其造成了骚扰、精神伤害等。

职业举报人在法律上的认定一直有争议。当然,如今的立法规范已经倾向于区分职业举报和真实维权。比如工信部今年11月印发了《关于查处短信息和语音呼叫服务相关举报的行政执法指引》的通知,其中针对大量模板式举报、无效举报和恶意举报,如属于举报人非实名、非举报号码使用者、以及举报人委托关系证明不充分等情形的,可以直接出具答复书,告知举报人非利害相关人,避免浪费行政资源。

但如果一览新闻评论区,就能发现人们对职业举报并非全无同情,人们对这种行为的认知并不是那么黑白分明。究其原因也很简单,这些职业举报人,最起码有“启蒙”的作用:告诉普通人,这种事就是在侵犯你的权益,你是可以维权的。

当然职业举报人有自身利益的考量,但在社会上如果用“圣化”的视角去看待他人,要求所有人“无利起早”“别无所图”,怕是要失望的。大多数人的市场行为,不过是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契合点罢了。

客观来看,职业举报过多确实可能占用公共资源,但这个前提是,垃圾短信、营销短信恐怕已经占用了太多的公共资源和“私人资源”。这类信息已经是存在多年的顽疾,人们对这类短信可谓忍无可忍。仔细想想也不难理解,任何一个可以催生职业打假人、职业举报人的领域,是不是首先该想想,这些人是谁“养”出来的呢?

所以,职业举报人不够“道德”,但板子显然也不能打在一方身上。那些选择短信轰炸的商家,提供短信群发的平台,那些无法退订的“流氓”协议,是不是也应该反思?是不是也应该纳入治理的视野?

有网友戏称,这是“魔法打败魔法”,即用“乱象”去规制“乱象”。其实这很值得深思,当一种商业模式采取“霸道”的方式,也就不可避免会引来“霸道”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可能就是市场的一种“公平”。当然,人们并不希望这种以暴制暴的现象蔓延。职业举报人确实应该收手,这些行为在法律上存在问题;但发出短信的一方,恐怕也得先管住自己的手。(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年轻人“围炉煮茶”,也是传承保护舌尖上的“非遗” | 新京报快评

【下一篇】早餐店成“温暖驿站”:善举让爱的故事生生不息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851966   65798560    联系人: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