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本期看点

过度依赖技术执法不可取

来源:大河舆情     发表时间:2024-01-03

为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近年来自然资源部门充分利用卫星技术手段,持续开展土地卫星遥感影像图片(以下简称“卫片”)执法检查,督促各地对问题图斑开展排查整治,有效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然而,《半月谈》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卫片执法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精准之处,且“卫星视角”盲区容易为局部整改、虚假整改提供空间。

其实,卫片执法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公开资料显示,自2009年起卫片执法检查就已经在我国全面推开。卫片执法因其区域覆盖性强、监测精度高等特点,极大提升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同时,因为技术监管手段相对不容易遭受人为干扰,所以通常能保持监测结果的公正性。

自然资源部门依靠卫星图斑比对执法,可以大幅度提高执法效率和精准度,的确有效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管理保护。但在地方执行层面,还需警惕过度依靠卫星图斑进行机械执法。

《半月谈》指出,不少基层干部吐槽,看似精准的卫片执法,在执行过程中多有不精准之处。北方某省一名乡镇干部说,他遇到的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一户村民的窑洞顶被划为基本农田,执法部门还为此开出数十万元的罚款。

长期研究卫片执法问题的武汉大学博士王波调研发现,卫片执法结果显示,中部某乡镇近3000亩土地存在“非粮化”现象,但经当地干部核实后发现,要求整改的土地有六成存在划定基本农田不实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资源部执法局在解读2023年卫片执法工作时已明确指出,卫片执法图片只能作为发现违法行为的线索。所有违法问题必须经严格规范的调查取证后,依法依规作出行政处罚,绝不能将卫片执法图斑直接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然而,多名乡镇干部表示,如果发现卫片有问题要想勘误,流程很复杂。需要一级一级往上反映,并要核查、提供证据,以证明这块土地以前是何种性质,整个程序下来至少要90天。但如果在一定时限内,无法按卫星结果恢复土地性质,就会受到上级的严厉问责。

对此,《新京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为了避免机械执法,需要有关部门进一步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对用途认定错误或不精准的卫片,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及时进行动态纠正,对存在争议的违法情况在没调查清楚事实之前,不宜简单粗暴向下传导压力。另一方面,对真正违法的行为要加强执法力度,而非简单依赖卫片比对,有关部门不妨加强实地调查力度,避免一些违法地块通过盖绿色塑料布、种临时绿植式的假整改蒙混过关。这对于及时堵上利用卫片执法机械执法的漏洞,十分必要。而这,也是各方形成合力,牢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的应有之义。

正观新闻刊发文章表示,卫片执法是一项有力的技术工具,对于监测管理土地利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依赖这项技术进行执法并不可取。基层干部应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处理问题,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地对待整改。(雪山)


【上一篇】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为基层减负

【下一篇】“一天调研十多个点”明明不是调研 是作秀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851966   65798560    联系人: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