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本期看点

对待舆论,应秉持什么样的态度?

来源:大河舆情     发表时间:2020-12-11

结合最近的热点,这期我们来谈个关于舆论的基础性问题,即对待舆论的态度。态度决定行动,有了正确的态度,我们才能更加科学地应对舆论的是非与纷扰,才能做出更加合理的处置与决策。


一、主动了解

舆论是个抽象而复杂的概念。现实中,针对不同的事件,众人的看法可能千差万别。网络的出现为观点的展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各类观点的碰撞中,不同的声音会聚集形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于是,经常主动上网了解,可以听到更加真实的声音。

此外,火热的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舆论表情达意的工具。又值年底,不少机构发布了年度流行语、网络用语。其中,《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十大流行语分别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和逆行者、飒、后浪、神兽、直播带货、双循环、打工人、内卷、凡尔赛文学。全民抗疫是今年的年度主题,因此,十大流行语中不少都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有关。这些流行语中既有正能量的国家精神、中国力量,也有经济领域的新形势、新转型,还有面对竞争加剧、不断内卷化而自嘲为“打工人”的宣泄……这些不断革新的语言表达,带着舆论的热度,让我们重新回顾了这不平凡的一年。


二、开放包容

面对舆论,开放包容的心态体现了一种底气、一种自信。最近,河南省委督查室在对基层减负工作的督查暗访中主动邀请记者参与,就体现了对舆论的开放包容。新华社记者在与基层干部的接触中,既听到了正向反馈,也了解到基层干部反映的难点、痛点,而这都将化作对减负工作的改进。

反映问题不一定就是挑刺,听不得难听的话,则有可能出现更大的问题。近日,有网友质疑黑龙江雪乡的物价高,结果当地媒体急于为本地正名,高声喊冤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催生了次生舆情,不由引人叹息。

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文旅资源的重要性,维护地区形象、推介旅游资源,成为不少地方政府的功课。最近,四川理塘及时介入、签下“网红”丁真,并打出一系列漂亮的组合牌,成功将理塘推介给了全国人民;而新疆昭苏副县长贺娇龙雪地策马被赞“又美又飒”,也成功为当地旅游代言,这背后都是当地干部主动拥抱互联网、主动迎合舆论的结果。


三、坚定立场

当然,并非所有的舆论观点都值得迎合。舆论的负面效应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譬如将问题极端化、将个案普遍化等。关于师德问题,最近媒体报道较多。虽然这些师德有亏的老师的确让人愤恨,但是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害群之马只是少数,更多的老师在兢兢业业的付出。对待师德败坏的老师,应该严惩;对待其他勤恳的老师,则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因此,要正确引导舆论不短视,不片面化、绝对化。

近期就有网友抓住了舆论的痛点,在网上发布“送老师不作为锦旗”的视频,结果完全是自导自演、内容纯属虚构。这种博眼球不惜造谣的做法破坏力极强,最近成都公布了新冠疫情确诊病例活动轨迹,结果一位女该的照片被移花接木,被当作确诊患者公之于众,而确诊患者的个人信息也在“人肉搜索”下被公开。像这类造谣、诽谤、侵犯个人隐私的做法,必须严惩。


四、未雨绸缪

对于民众关心的可能成为热点的话题,对于热点问题可能产生的议论和质疑,需要提前预估。比如,近几年舆论非常关心家暴话题,而民法典中增加离婚冷静期制度的做法,让舆论顾虑重重。对此,立法时早有考虑,民政部也及时进行了回应,因此设置离婚冷静期并没有再受到舆论的强大阻力。 

寒假快要到来了,大规模的学生将离校返家,这会不会引发疫情反弹?对此,教育部也提早着手,下发通知要求高校错峰放假。这些前瞻性地安排,既考虑到实际情况,又及时地拆解了舆论隐忧。对待工作和舆论未雨绸缪,也应该成为正常思维和普遍做法。②


【上一篇】基层减负督查暗访听实情 河南邀请记者参与获好评

【下一篇】变了味的学习培训成基层新负担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851966   65798560    联系人: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