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小组作业为何成了“摸鱼大赏”

来源:中青评论     发表时间:2022-01-14

大学期末,是各门课程密集考核的时候。除了书面考试,不少课程还会采用提交论文、小组作业等考查方法。《光明日报》记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小组作业颇有微词,因为这种形式容易滋生“搭便车”现象,总有学生在小组中不干活。这使得大部分的工作量都堆给了一个人,其他人只是最后挂个名。

网上有不少关于大学小组作业的讨论。比如,有人为了调侃小组作业,将其称为“小组作孽”,认为小组作业是一项令多数大学生厌烦的灾难式合作:忙的人忙死,闲的人闲死。你想方设法地完成作业,可有些人却一丁点操心也看不出来。有人为了避免“沦”为小组“骨干”“领头羊”,还总结了在小组中科学“摸鱼”、全身而退的应对策略。

1642126860108448.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吐槽背后,透露着满满的无奈。按理说,如果分工得当、团结一致,小组作业可以调动每个组员的特长和优势,取得“1+1>2”的效果,事半功倍地完成课堂任务。在此过程中,每个人的能力都得到提升,团队作战的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很多课程采用小组作业考核方式的初衷。

可若学生时常感到憋屈、难受,就要反思这种形式的弊端。有的学生干了很多,已经是“深度参与”,但有的学生却趁机偷懒“搭便车”,走走过场挂个名,到最后署名却是一样的,这显然是不公平的,无法科学反映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贡献,更难以让学生集思广益,形成完成度高、创新性强的小组成果。

小组作业的流程,一般是拿到选题,然后展开分工,各自分头去查资料、写报告、做展示。而在课堂展示环节,由于其他同学只是观众,如果小组的成果表达不足够吸引人,课程的互动性也往往不太好。诸如此类的问题,不仅让大学生倍感头疼,也是很多职场人士小组分工过程中的懊恼之处。

防止小组作业被不假思索、不作区分地应用于各种课程考核,并使用恰当妥帖的考核方法,才能综合立体地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由于很多大学生的年龄、阅历和视野相仿,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接近一致,如果不区分课程特点,动辄采用小组作业的方式,每个人能贡献的想法建议只会大同小异。而且,有些课程更适合采用个人作业考核,就不应贸然采用团队模式,这样才能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让学生拥有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

针对小组作业,教师应该科学指导、考评,凸显出组员的不同贡献,小组内部成员也应该积极动员、合理分工,完善监督和奖惩机制。由于是集体参与,教师应当视不同学生的参与程度酌情给分,即便每个人的分工“平分秋色”,署名也不能混为一谈,而要备注每个人的实际贡献,否则便会抹煞个人功劳。成立小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工作量的多少确定人数,人数过多往往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喝”。

1642126882375412.jpg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学生在自主挑选小组成员时,应该考虑到室友或熟人、朋友合作,可能因私交甚笃导致分配不均、动员乏力、推诿附和、“抱大腿”等消极状况。组员应该积极主动承担小组分工任务,而不要让某一个人默默扛下苦和痛。

只有将小组作业应用到合适的课程中,并在推行过程中克服人的自私与惰性,才能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撰文/白毅鹏)

【上一篇】知识付费套餐,不该成套路!

【下一篇】西安两医院被停业整顿,“人民至上”应贯穿公共服务的每个细节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851966   65798560    联系人: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