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试种”,却未经消费者同意,擅自剃掉其后脑勺大面积头发;宣称成功率百分之百,植的头发却越掉越多……近期有媒体曝光,植发广告套路多,植发机构乱象多,令不少消费者频频“中招”,也提醒人们要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植发市场是一个新兴领域。据统计,中国脱发人群约为2.5亿,平均每6人就有1人有脱发苦恼,且呈现低龄化趋势。与之对应的是,2020年全国一共有51.6万例植发手术,渗透率仅0.21%。这意味着,面对不断攀升的植发消费需求,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行业发展空间。从平衡供需角度看,满足一批人“拯救发际线,自信变好看”的愿望,发展一个新兴行业,应该可以实现共赢。而前提则是,必须建立行业评判标准,在正规机构、以正规方式,谨慎适当地开展正规业务。
近年来,围绕植发机构乱象的讨论多有出现,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消费陷阱、技术隐患、准入门槛等方面。据调查,不少植发机构身背多项处罚记录,在相关平台均可看到关于“植发骗局”“植发失败”“植发被坑”的案例。纵览涉及到的问题,既有非法行医、使用非法医疗器械等专业操作问题,也有相当大的比例与营销有关。这些乱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为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阴影。
有市场就有营销,借营销扩大市场。正因此,不少植发机构在各类渠道投放广告,有“别让脱发影响颜值”的焦虑制造,有“上午植发,下午上班”的效果夸大,还有“毛囊成活率95%以上”的虚假宣传。这些营销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初步导流,却让不少消费者直接跌入“坑”里。事实上,以含有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可能已经涉嫌违反广告法。精准打击虚假宣传、夸大营销、制造焦虑等行为,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帮消费者更清晰、更理性地选择机构,避免“病急乱投医”。
如果说包装营销是外在诱因,那么治疗手术则是内在隐患。包括植发手术在内的医美行业,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微创手术。是手术,就有风险,就要求特定技术和操作规范。目前,相关领域存在准入门槛不统一、行业标准不明确、技术要求不清晰、操作规范不健全、从业素养有欠缺等问题。一些治疗失败,甚至危及健康安全的案例,已经充分说明专业领域需要专业能力,亟待提高专业水准、规范从业标准。因此,治理相关乱象,不仅仅要针对某一案例、某个机构,而是要面向整个行业,从强化自律、审核资质、明确规范、统一标准、提高门槛、加强监管等各个环节入手,确保行业机构、从业行为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提供服务。
脱发与植发,成因与诊治,都关联身体、关乎健康。无论是开展诊疗业务,还是寻求治疗之法,都不能轻率、草率。从新需求到新业态,从新行业到新市场,保障消费者权益,优化业态环境,符合人们的共同期待,未来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燕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