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河南省信阳市政府拆掉围墙的短视频在网络流传,引起网友热议。视频画面中,市民在信阳市委、市政府大楼前来来往往,有人遛娃,有人摇扇闲坐,俨然一个纳凉胜地。
7月21日,得知此事在网络引发热议,信阳市委书记蔡松涛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这是一个正常的工作,没有什么稀奇的。未来这个地方就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或者说开放式的办公场所,供群众休憩、停车、活动。至于未来市委、市政府大楼的安保工作如何安排。蔡松涛称:“我们就正常工作,正常开展,没什么影响。”
其实,除了信阳市政府,河南多地党政机关大院已拆除围墙。
据《河南商报》梳理,早在2015年9月,兰考县就率先拆除了政府机关围墙和大门。昔日“神秘”的政府大院变得一览无余。
2021年7月,南阳市卧龙区委、区政府带头拆除了机关大院围栏,并进行了立体绿化。示范带动下,该区水利局、交通运输局等职能部门,以及武侯街道办事处等基层政府,纷纷对围墙围栏进行拆除。
2021年12月,信阳市淮滨县就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以县委、县政府大院“改扩建”为牛鼻子,拆除机关大院围墙。
2021年12月至今年2月,周口沈丘县人大、县政协、县财政局等单位的围墙栅栏全部进行了拆除。
2022年7月22日,继信阳市对市委、市政府大院围墙进行拆除对市民开放后,洛阳市洛龙区对区委、区政府大院围栏进行了拆除。围栏拆除后,洛阳市洛龙区委、区政府大院也将对市民开放,供市民们休闲活动。
可以说,在“拆墙透绿”政策引导下,河南越来越多机关大院主动拆除围墙围栏,努力通过此举,拉近与市民距离。
除了河南以外,不少地方推出了“开放日”活动,允许民众在特定日期时段参观机关大院。如湖北黄石市级机关大院,2014年5月1日就按下了“向市民开放”的按钮;2019年,江苏省扬州市宣布在部分节假日开放政府大院。
值得关注的是,在各地市推进“拆墙透绿”工作的过程中,不免有些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会担心此举影响到机关单位的安保工作和管理的难度,甚至有些群众会去政府大楼门口摆摊、跳广场舞等。
对此,中央党校教授竹立家表示,政府办公大楼主要就是为人民服务的,都是一些涉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需要、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作,主要还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他建议,拆除院墙的时候需要把公共资源的使用方面的规定说得很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可以列个清单。
在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祖恩厚看来,虽然拆除大院围栏一事不大,但是此举意义不凡,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一大步,也为其他单位主动拆除围墙,更便捷地为群众服务,带了个好头、做出了表率。
对此,《河南日报》报道称,拆掉的是围墙,立起的是民心。过去一些机关怕群众闹访、怕有安全隐患,不愿轻易打开大门,用围墙一隔了之,同时也隔开了干群之间的联系。拆掉有形的墙,院内院外融为一体,红绿美景交相辉映,不仅方便了群众,更拆除了横亘在干群之间无形的墙。从“怕破防”到“不设防”,信阳“打开大门”的底气,源于扎实的基层治理工作。
极目新闻发文指出,这份平常心难能可贵,值得称道。政府部门的工作用一句老话来说就是,要和群众打成一片。隔着围墙肯定是没法打成一片的,拆了围墙但是端着架子,也是没办法打成一片的。只有积极地进步更新,拥抱文明,将拆墙看成是必行之事,平常之事,欢喜之事,才能真正消弭政府部门和民众之间的隔阂,让服务型政府的不断建设,落实在每一个有形无形的细节之中。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拆除政府大院有形的围墙,也是为了拆掉干群间的心墙。打通机关大院内外后,更重要的是更好地沟通“政与民”——思考如何建立通畅的政民双向互动渠道,保障公众有序参与公共生活,便利地获取政府公共服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