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兴起,为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支持,然而共享单车的停放管理也成为城市秩序维护面临的新课题。近期,媒体调查发现,在上海一处停车场,每天从各区被送到这里“暂存”的共享单车都超过1500辆。按照取回一辆单车需要支付10元来计算,这个停车场单日的“收入”不低于15000元。面对为何要收取赎车费的疑问,相关企业一名负责人解释,系因场地费和人工成本的支出需要。而另一家参与“扣车”的企业则直言不讳,10元一辆共享单车的赎车费并没有明文规定,而是一种“行规”。
对此,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陈越峰认为,在单车企业没有违法事实和证据的情况下,第三方扣车企业存在构陷行为,如果涉及金额较大则可能涉嫌犯罪。上海市人大代表洪程栋则认为,政府部门需要明确“扣车”的时长和指导价格。
诚然,部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确实会给公共交通带来干扰,也会对行人造成影响。然而,共享单车停放现象存在多重因素,可能是某些共享单车企业日常管理不到位,或者是为了获取更多客源,将过多车辆停放在城市人流集中区域,造成了车辆堵塞路面。但也有部分共享单车乱停放,是因为骑行者没有按照要求将车辆停放在规定位置,从而加剧了此类现象的发生。
近年来,针对共享单车停放问题,各地相继出台了管理举措,比如对共享单车实行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并对配额内运营的车辆加装编码牌,实行一车一编码管理,并通过约谈、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等加以约束,还有地方城管部门对共享单车秩序管理实行“片长制”与“路长制”,全天候对责任路段进行巡检、整理等。
而针对部分骑行者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的行为,同样也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对用户实行信用积分制,一旦用户存在违规停车行为则扣除一定积分,多次不改者暂停其使用权限。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于企业还是用户停车行为,多地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管理举措,第三方扣车企业的出现,看似是为当地公共管理减负,但相关管理部门在放权第三方企业的同时,如果没有对其日常扣车行为进行有效管理,将可能使得其管理权限异化。扣车企业如若不是为了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服务,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滥用权力,将会对共享单车的日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尤其是如果合规停放车辆被查扣,企业还需付出大量“赎车费”,不仅变相增加了经营成本,也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破坏。毕竟,一家共享单车企业在某地经营,不仅能改善当地交通环境,还创造了就业、税收,一旦因巨额“赎车费”承担不应有的损失,就可能心生退意,造成当地共享单车服务资源的减少。
这一现象同样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一来高峰期可供消费者使用的车辆人为减少,耽误其出行,二来后续赎车成本可能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造成租车费用持续提高。
行政机关需要更加严格地约束第三方企业,要求他们遵守行政执法的相关要求和程序要求。查扣共享单车的管理权不能变成少数企业的利益寻租,有关部门应尽快对该现象进行调查,是否存在多收费、乱收费问题。有关部门还要以此为鉴,对查扣共享单车的权责边界加以厘清,对所谓扣车服务费标准予以核定,禁止扣车企业超标准收费。通过对第三方扣车企业的严查严管,方能让共享单车管理回归本意。(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