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北京南站的列车车厢里,旅客佩戴着口罩望向窗外。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1月7日,春运正式开始,不少人踏上了回家的路,珠三角务工的摩托大军也陆续开启了返乡之路。1月8日上午,新京报直播了几位摩友从中山到遵义的骑行之路。路虽远,也要回家过年。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春运工作专班,春运首日,全国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共发送旅客3473.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38.9%。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牵挂亲人的身影,也是一份份思乡心切的想念。
在防疫新政下,尽管一些城市仍对辛勤劳作者“恋恋不舍”,希冀“稳岗留工”,但故乡已向远方游子抛出欢迎回家过年的“橄榄枝”。
当“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成为一个阶段终结的历史,游子们再也不用喟叹“寒灯纸上梨花雨凉,我等风雪又一年”。三年来,这个春运,大家等了太久。摩托大军返乡路上的引擎轰鸣声,也是回家的号角和新年的注脚。
如今,不必说“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也不必担心乡亲们七嘴八舌的问询,单是那句“家乡的月色太美太温柔”,便可把“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烦恼抛却九霄云外。
事非经过不知难,三年的疫情曾劝退多少人返乡的脚步,只有一条细细的网线连接起游子与至亲间的深情。所幸,随着防疫政策的调整,线上欢腾与执“手机”相看泪眼,终成记忆。唯有亲自“在场”,才是春节最实际的仪式感。
▲2023年1月8日,北京南站候车大厅内,家长抱着小女孩候车。当天是春运开启第二天,北京南站客流明显增长。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1月7日,是2023年春运的第一天;而1月8日,是新冠“乙类乙管”的第一天。久违的返乡,注定2023年的春节是特殊的,也是温情且难忘的。
眼下,“回家过年”成了最重要的事情,春运也是异乡人最期待的一次奔波。返乡途中,有计划看遍沿途美景、吃尽两广和贵州美食的摩托车友,也有为了陪孩子一起过年,坐火车长途奔袭的务工妈妈。无论是艰难的,还是兴奋的,形形色色的经历都是为了回家,为了陪亲人度过这个难忘的新年。
今年春节的特殊,既在于这是新冠“乙类乙管”后的第一个春节,也在于不少地区仍处于感染高峰,返乡途中仍然有不小的感染风险,因此需要用完善的服务保障,呵护好人们返乡的心愿。
比如,北京南站为乘客配备了免费的口罩机、呼叫器和应急药;广州南站则针对“阳康”后出行不适推出了爱心义诊活动等。这些保护措施在细微之处尽显春节暖意和人文关怀,也是表达着人们共同的心愿与祝福——回家,陪亲人一起过个好年。
春节,城市灯火依旧,农村欢庆有余。春运回家路,久违故乡人,出行多防护,疫病荡无存。也祝愿大家春运所行坦途,健康平安常欢愉。(文 | 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