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报道,至2月16日,吉林省吉林市桦甸市的出租车已经停运一周了。该市500多辆出租车之所以处于停运状态,原因是出租车的营运证件《道路运输证》到期后一直无法更新。出租车停运,给当地居民出行造成不便。桦甸市政府咨询热线的工作人员称,出租车司机和相关公司存在合同纠纷,有关部门很重视,一直在努力解决。
“桦甸市一直以来没有网约车运营”,在这种情况下,全市出租车一旦停运,民众出行确实受到影响。正如有居民反映,当地气温目前还在零下十几度,如果晚上想打出租车很不方便,只能走路回家。
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出租车司机却停运,这唱的是哪一出?原来他们有其苦衷。出租车要上路,得有《道路运输证》;要办理或更新证件,得经过所挂靠公司这一关。当地出租车司机称,个体出租汽车经营者须挂靠在桦甸市汽运出租公司名下,以单位的名义进行运营,每月给公司挂靠费。据报道,该公司要求和出租车司机重新签订合同,新合同中有多项条款令人无法接受,其中包括挂靠费从每月80元涨到500元。
明乎此,便知桦甸市出租车停运,更像是一场集体抗议,通过停运来表达不满,希图维护权益。其实,出租车司机和出租车公司的博弈一直存在,而这次博弈,不仅公开化了,也白热化了。
博弈不是坏事。每个利益主体都有自己的考量,可以主张自己的权益,也都有权采取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这很正常。问题是,这种“博弈”直接影响了公共利益。毕竟,出租车不是私家车,而是具有一定公共性质的交通工具。在当地没有网约车运营的背景中,出租车一停运,受损的是大众,伤害的公共利益是那些依靠出租车出行的人。这个群体因而受伤,他们成了这场博弈的牺牲品。
面对双方“较量”,监管部门并未失语。2月11日,桦甸市交通运输局曾发布通知,要求《道路运输证》在有效期内的域内巡游出租汽车立即恢复运营。《道路运输证》过期及更新的巡游出租汽车限于2023年2月11日14时至2023年2月13日16时,携带相关手续到交通运输局办理《临时指令性运输车辆运输证》,办结后立即恢复运营。按说,这种“解题”思路是可行的,但有出租车司机表示,因为《临时指令性运输车辆运输证》不被其他区县市承认,也就意味着无法进入其它区域,局限性比较大。可以认为,这个临时证件只是权宜之计,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这起事件何以画上句号?其实,它并没有打上死结。一是双方可以平等协商,和平解决,比如挂靠费适当降低等。出租车公司不能单方面大幅度提高挂靠费,应减少杀鸡取卵的功利思维。再者,可引入网约车经营。网约车带来的鲇鱼效应,不言自明。应该说,网约车一旦融入当地,出租车的利益势必受损,出租车公司也会受到冲击。而网约车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当网约车和出租车竞争时,双方更加优化服务,可让乘客受益。
桦甸出租车停运事件,已经逐渐演化为公共事件。不难推断,当地相关部门会将双方拉到谈判桌上,采取果断手段予以解决。无论如何,公共利益不能侵犯,不能为了一时之私利而伤害“衣食父母”。要算小账,更要算大账,识时务、明事理,跟得上潮流才能走得远。(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