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8妇女节这天,一个#妇女节 不是女生节不是女神节#的词条登上微博热搜高位,并且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和广泛的讨论。网友们纷纷各抒己见,对妇女节究竟能不能叫“女神节”的问题进行了一番唇枪舌战。
不论是“妇女节”还是“女神节”,都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而这个符号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这场争论又意味着什么,其实更值得我们的关注。
“女神节”为何引众议?答案或许不仅仅是听起来与妇女节历史上的意义有所偏离,或者体现对“妇女”这个词存有贬低有关。“女神节”这一称号的出现和商家的营销脱不了关系,在那个时代女性主义思想尚不普及的时代,女性对自己的年龄、外貌等比较敏感,所以比起“妇女”这一常被联想起衰老的中性词而言,“女神”这一更具美好、充满想象的名词更能迎合广大女性消费群体的心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一时间立在了时代的潮头。
但刻意美化其实并不是一种尊重,相反,它更可能造成束缚。举一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长期以来,“女生都是漂亮的擅长打扮穿搭”的大众印象,可以说是一个共识,那么出现肥胖、颜值低、不爱穿搭打扮可能些许邋遢的女生往往会被边缘化,想必都听到过“真不像个女生”类似的话吧,有时候过高的夸奖不算夸奖,更像一种捧杀,与其说是商家的善意,倒更像是商家把女性架在了一定的高度,再想下来时就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承受更严苛的目光。比如女神是温柔的,女神是乖巧的,女神是不说脏话的,更比如,女神是要买xx牌护肤品的……理智的人还好说,不理智的人很容易被困在别人下的定义里被反复pua。真正的自信从来不是一味的夸奖与神化,不是活在美好的幻想中,而是在清楚地认识自我之后选择了爱自己,不是变成他人眼中的女神,而是有勇气做自己,接受时光逝去的衰老,接受各种各样外貌上的瑕疵,接受自己会有不好的习惯或性格。所以,拒绝神化很重要,女性对“女神节”这个词的恐慌,这个原因也许占很大部分。
“女神节”这个称呼虽然有很多隐藏风险,但是也不过就是一个符号,每个人对这个符号的理解都不一定一样,这很正常,争论的出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要警惕争论引起的群体分离。这种符号之争,或许又使得矛盾转移,将女性追求解放与现实环境之间的矛盾转移成一个代表符号的矛盾、转移成个人选择的矛盾。就比如对一切婚姻、生育等等可能产生不平等的事情都不加思考地全盘指责,不也是将女性内部分为三六九等吗?看不起已婚或者已育妇女的人,不也是违背了自己所摇旗呐喊的平等吗?知名女性主义者上野老师的演讲提到“你们被优越的环境所塑造出来的能力优势,不是为了凌驾于没有享受过同等资源的人们之上,而应该发挥这些能力去帮助他们”,我想,面对一些不幸,宽容与帮助比冷漠的嘲讽更有力量。山再高大,巍然不动也只能是障碍,水虽柔软,却在不断的流淌中塑造了世界,我们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是给对方一颗我们思想的种子,而不是在他人的花园里强行种我们的树。我始终坚信,追求自由与解放,是挣脱自己的枷锁,而不是成为别人的枷锁,追求平等与独立,是可以选择成为自己,而不是迫使别人也成为我们。
除此之外,女性还要小心因小失大,名称再大也不过是一个口头称号,而实利再小也是切实改变。部分网友坚决抵制“妇女节”说成“女神节”,也是一种想要建构女性话语权的表现,是想要拒绝女性神话的表现,是想传达出“妇女”这种传统语境中听起来不好的词也可以的表现,但是,同前文关于自身自信的观点一样,这种对名头的在意其实也是一种不自信,真正的自信是不会在意别人的定义的,若我们真正感到能独立能平等,又怎会一直强调独立平等、女性解放呢?对于称呼的重视恰恰是因为真实权益太难争取的无奈……女性因为婚育而在就业上遇到的困难,女性在生活中遭遇的性骚扰、性辱骂等问题,女性在社会中受到的种种规训、遭到的种种偏见,哪个不是比三月八日到底该如何称呼更棘手的问题呢?何不在这个以我们作为主体的节日谈谈我们更需要以及更迫切的诉求呢?
3.8国际劳动妇女节——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而设立的节日,重点都应该放在庆祝与贡献,每一位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为女性而奋斗的人都是这个节日的主人,无所谓是被叫做“妇女”还是“女神”。
最后,不论是“妇女”还是“女神”,甚至不论男女,愿我们都能拥抱自由,不仅仅是坚持自己想法的自由,也是尊重她人意愿的自由,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不论选择事业还是选择家庭,都能被看到价值,得到应有的认可与尊重,也愿我们能在这个锋利相对的世界多一分温柔的理解与沟通。
作者:袁鑫洁(长江大学)
2023年度红网“青椒计划”系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