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3日,北京南锣鼓巷吸引了众多体验北京胡同文化的各地游客。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为期8天的中秋、国庆长假正式结束。这个加长版的“黄金周”,也交出了一份“增强版”的文旅消费成绩单。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10月6日公布的数据,过去的8天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8.26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71.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4.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534.3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29.5%,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增长1.5%。
根据这组数据可以判断,作为疫后首个“双节”黄金周,无论是总的出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这个假期的综合表现均已回到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水平。此前,各方预测这将是“史上热度最高的一次国庆黄金周”,现在来看,显然是符合预期的。
这与个人的出游“体感”也是契合的。比如,“黄金周”期间餐饮消费迸发,多地出现“一桌难求”的火热场景,北京多家老字号餐饮企业均创近年销售新高;出行方面,双节假期的第一天(9月29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量高达2009.8万人次,首次突破2000万,创中国铁路单日旅客发送量历史新高;景区方面,全国多个热门景区接待量纪录被刷新,如黄山景区2023年接待游客量已突破历史最高点350万人,提前3个月超过旅游形势较好的2019全年游客接待量……
众所周知,重要节假日,历来是观察社会消费活力的重要窗口。这个“黄金周”,延续了今年“五一”、端午和暑期几个重要的旅游消费旺季的强势复苏势头,应该说进一步巩固了社会消费复苏的信心,也让外界看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需动力。
受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已成为当前“稳经济”的重要抓手。此背景下,“黄金周”作为代表性的消费节点,自然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而这次的消费成绩单表明,中国社会所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以及“超大流量”的市场优势,依然值得期待。这种标志性的强势表现,对于稳住市场预期和信心,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黄金周”期间所反映出的一些新的文旅消费动态,也将给予市场新的启示。
▲2023年9月29日中秋节,北京北海公园携手北京京剧院等单位组织创作的夜间文化活动登场。游客饶有兴致地观赏魔术表演。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如有平台的报告显示,这个“黄金周”中,注重社交、分享与个性化表达的Z世代,逐渐成为旅游新生力量,由此带动了露营、旅拍、赶海、音乐节以及各类主题游等多种新兴旅游产品崛起,旅游供给变得更多元化。这无论对后续进一步的促消费政策制定、对市场经营者的创新而言,都有着现实的参考意义。
置于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大背景下,“黄金周”所贡献的消费活力,也将给下半年的经济企稳注入强劲动力。应该看到,“黄金周”这样的重要消费节点所释放出的消费活力,带来的拉动作用是系统性、复合性的。
比如,“黄金周”消费囊括了包括客运、餐饮、旅游、零售以及相关的文旅产业在内的多个经济领域,除了带来立竿见影的消费“刺激”效果,也将为后期相关领域投资的增长开辟新的空间,从而助力经济增长加速进入良性循环的通道。
此外,这个“黄金周”,不只是国内消费旺盛,中国消费潜力的释放也辐射到了其他国家。
数据显示,“黄金周”期间,全国边检机关共查验出入境人员1181.8万人次,日均147.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9倍,是2019年同期的85.1%。这无疑给不少国家疫后文旅市场的复苏增添了新的“阳光”。由此也表明,中国消费活力的释放和经济的企稳,对于全球来讲也是一件幸事。
当然,大型假期消费潜力的集中释放具有节点性。一个社会的消费活力的持续输出,还受到其他如就业、收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把节点性的消费活力最大化转化为长期的消费增长动力,依然离不开其他多个领域的协同支持。但这个“黄金周”的表现,应该足以让人看到信心与预期。(撰稿: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