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消费为疫情所阻,如何促进消费回补?近日,南京发放消费券的做法十分吸睛,给全国城市做了一个示范。
据媒体报道,不光南京发放总额3.18亿元的消费券,宁波也将推出1亿元消费券,济南推出2000万元的文旅消费券,银川市兴庆区计划投入500万元发放餐饮消费券……一波总额超过14亿元的消费券红包正在路上。据不完全统计,3月以来,在促消费、扩内需的政策导向下,全国已超过10个省、区政府、市推出了消费券等鼓励性政策,涵盖餐饮、文旅、健身等生活众多方面。
其实,消费券在我国并不是首次出现。2009年,杭州曾针对特定人群分两次共发放过7亿元消费券。据统计,当时发放的消费券对商贸行业拉动效应为2.06倍。
那么,推出消费券这一刺激消费举措是否适合大范围推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主任石英华分析认为,发放消费券是地方政府自主选择的刺激举措,由于各地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比不一样,各地受影响最大的行业、商户情况也不同,每个地方应根据自己的产业结构决定是否发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也指出,消费券的做法,有些地方能做,有些地方做不了,这取决于地方财力,没有必要在全国范围推广,也不可能长时间反复使用,这是临时性的、地方的刺激政策。
梳理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多地发放的消费券中,餐饮和文旅消费券总额最多。这是充分考虑到餐饮行业里中小企业较多,在此次疫情中失血最直观,亟待回补。同时,餐饮与文旅更容易调动老百姓积极性,而且还能有效恢复城市消费活跃度,并带动商贸等消费。消费券有利于短期刺激消费,困难群众消费券等形式还可以弥补中低收入群体在此次疫情中所受的损失,稳定这部分群体的消费信心。
当然,让消费这驾马车完全恢复动力,仅靠消费券是不够的。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表示,消费券不能盲目地大规模发放,保证产能的恢复与产品的供给,以供给侧的复苏来配合需求侧的消费提振,如此效果才能达到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