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举报逐渐离谱?别让老师在投诉中无所适从

来源:中青评论     发表时间:2024-01-19

因“对学生太温柔”“作业布置得太少”,被家长投诉;有家长投诉老师太年轻没经验,要求换一个有经验的;家长投诉后,见了两次校长,打了两次“12345”,警察来了三次,理由是孩子在班里丢失了一块橡皮……据澎湃新闻报道,不少中小学生教师反映,如今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他们不时会遇到琐碎的、甚至有些“让人难以置信”的被投诉理由。日渐模糊的校园投诉界限,让很多老师时常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

通过投诉来遏制徇私舞弊、违规收礼、虐待学生等师德违规行为,是家长的合法权利。但是,当举报日渐扩大化,理由越来越离谱,就会增加家校间的对立情绪,对一线教师造成伤害。

有教师无奈地表示,因为动辄得咎,自己有时会不由地陷入自我怀疑,或是在郁闷、委屈的情绪中不断内耗,在繁琐的自证、自查中耗费精力。长此以往,部分教师只能被迫开启“自我保护模式”,有的小心翼翼,“不是很敢教育学生”,有的选择回避,对动辄投诉的学生和家长敬而远之。这就会导致一个悖论:本来是“为孩子好”的家长举报,却换来了老师消极被动的“躺平”状态。这显然并非理想的教育模式。

面对五花八门的投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拿出专业、公允的处理态度,不能为了息事宁人就一味敷衍、迁就。对此,首先要充分调查,尽量还原事实原貌。在此基础上,对于不实举报和污名化指责要及时澄清,果断为涉事教师撑腰,维护职业尊严;对于双方存在误会的情况,可以及时促进家校沟通,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弥合分歧。

当然,若是涉事教师的确存在失德失范问题,校方也不能偏袒姑息。只有处理公正合理,明确是非界限,不让任何一方受委屈,才能确保举报、投诉不跑偏,发挥出应有的监督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家校互动往往存在两个极端情况。有的家长过于敏感、多疑,因为一点细枝末节的小事,就会投诉、质问,甚至发律师函;也有的家长怕孩子被“穿小鞋”,哪怕孩子遇到不公,对老师做法有意见也隐忍不发。其实,这两种失衡的家校关系背后,折射的都是家校互信根基缺失的问题。比如,因为对老师缺乏基本的了解和信任,一些家长就容易用“年轻老师不靠谱”“太温柔管不好学生”等刻板印象填补想象,或是听到只言片语就立即产生防备、敌意心态。

沟通促进理解,理解达成共识。要消除家长和老师间的误解和隔阂,最关键的还是要增进了解,告别彼此疏离的状态。有教育专家就曾指出,目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大多局限于外在形式的家长会、开放日等,他们更多是作为知情者被动接受信息,作为旁观者参与一些活动,家长和老师间去除形式化的交心沟通比较少。如果家长内心的真实意见长期无法传达,教育焦虑无处安放,便很容易让误解和不满累积,最终以投诉、举报等“短平快”的方式表达。

其实,在教育理念上有所差异,是非常正常的现象,重要的是家校双方要努力构建共识,而非彼此指责、无效拉扯。为此,学校应牵头,探索建立更为灵活的沟通机制,让家长有机会畅所欲言,直抒自己的担忧和顾虑,老师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回应,让家长真正放心。在这种开放的氛围中,有关何为适度的教育惩戒、作业是否负担过重等问题,双方也能心平气和地展开探讨,消弭分歧。对家长来说,也要避免对立思维,减少一言不合就举报的冲动,尽量以理性、平和的方式表达意见。

说到底,家长和老师所有努力的初衷,都是为了实现好的教育发展目标。别让老师在逐渐“离谱化”的举报中无所适从,是对他们职业尊严的基本尊重,也是对孩子真正的负责。(撰文/任冠青)

【上一篇】1996年日历热卖,生意和情怀相互成全

【下一篇】11名学生集体举报导师:莫使“为未来开道者”困厄于荆棘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