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图片新闻

大河澎湃 一往无前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发表时间:2020-03-30

    扫码、拍照、换装、上香、祭拜……农历三月初三,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朱良玮通过“VR”方式,在伦敦收看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盛况。

  庚子年春,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华人仍通过“云拜祖”的方式,向着根亲祖地中原,遥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祈福中华民族山河无恙,祝愿世界寰宇和平安康。

  无论身在何方,不论国籍姓氏,华夏儿女血脉里都流淌着一条“黄河”。同宗同源、守望相助的强烈心声,宣示着黄河文化作为“根”和“魂”的强大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当此共抗新冠肺炎疫情、共克时艰,在新的挑战中迎来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之际,我们有必要更加珍视这种凝聚力,并从中汲取前行的无穷力量。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声号令,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全面打响了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疫情吃紧时,武汉一间病房里传来豫剧《穆桂英挂帅》经典唱段。这段唱,来自河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小护士李俊姗。那带有浓郁中原文化气息的旋律,唱出了河南医护的英雄气概,也为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送去了温暖和力量。

  寒风凛冽中,河南1281名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驰援,从黄河岸边奔赴荆楚大地,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脸上重重的口罩压痕,防护服上“我是党员”的醒目签名,“隔空拥抱”的感人瞬间,还有城市里一盏盏为他们亮起来的灯箱、一座座为他们动起来的屏幕,无不展现着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的患难真情,凝聚着握指成拳、同舟共济的伟力。大河情浓,华夏同心,一场生死考验,诠释了黄河文化精神的感召力、凝聚力。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疫情肇始,五大洲的海外华人华侨慷慨解囊,向国内捐款捐物,彰显着血浓于水的赤子之心;疫情在国外暴发,我们全力担当大国责任,无私地与世界分享防控和诊疗方案,派出医疗专家,捐赠防护物资。一来一往之间,是共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爱无疆,是黄河文化精神内核的大美不言。

  回望来路,这种“同根同源、共担风雨”的大同理念,已经随着黄河的滚滚波涛,流淌了上下五千年。

  黄河是自然之河、生态之河,也是一条文化之河、精神之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流淌出的万顷碧水,经草原、过沼泽、穿峡谷、越高原,带着巨大的势能和冲击力,切入黄土高原,在中原腹地铺开千里沃野,滋养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开枝散叶。

  中国文化的高层形态有很长时间较多地集中在黄河流域:“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字在这里出现,儒家思想在这里发展,道家经典在这里著述,佛教文化在这里融入,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哲先贤在这里渔樵耕读、著书立说……

  正是他们,决定了我们成为“我们”。正如甲骨文、二里头夏都遗址里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黄河文化也深深地蕴含着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密码。它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和象征,已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灵魂,浓缩着中华民族聚族而居、同宗同源,紧追时令、顺天守序,勤劳刻苦、自强不息,包容和谐、互助友爱的精神内核,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跨越时空,映照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奔流不息的黄河文化,始终与大地共振、与时代同频,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劲张力,在时代精神的光谱中成为最深沉的底色、最持久的动力。

  她是生命至上的坚定信念。

  作为国家调派的唯一的支援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河南支援湖北医疗急救转运队的81名队员,从清晨到日暮,从傍晚到凌晨,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奔忙穿梭,45个日夜累计转运患者2525位。

  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到奋战抗疫一线的平民英雄“用生命摆渡生命”,无不浸透着黄河文化对于生命的倾注和浇灌,无不展现着“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拳拳初心。生命之树长青,中华民族长青。

  她是开放包容的昂藏气度。

  3月22日,一架波音747-8F飞机从郑州机场起飞。机上除装载正常货物之外,还搭载首批由河南向卢森堡捐赠的抗疫医疗物资,为当地抗击疫情带去河南力量和温暖。6年来,河南与卢森堡之间的“空中丝绸之路”,已成为连接国内新兴市场和欧美发达市场的重要经济走廊、中卢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典范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不以内陆腹地固步自封,打造出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并举的开放通道体系,从内陆腹地变身开放高地,树立起令人瞩目的开放新形象,并在共抗全球疫情中抱定“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信念,助推“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抗疫中温暖人心的互助带、友谊路,让黄河文化海纳百川、和衷共济的气度绽放异彩。

  她是敢于斗争的硬核风骨。

  三门峡大坝下的“中流砥柱”、开封的“城摞城”奇观、武陟铭记治河艰苦卓绝的嘉应观,都见证了中原人民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我们向贫困宣战,全省53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累计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从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阻击战,到响鼓重锤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无不铭刻着黄河儿女顽强拼搏、攻坚克难的跋涉足迹。

  每当中华民族的关键历史节点,黄河也总能为我们注入澎湃的力量。中原大地创造的每一项奇迹、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黄河文化的滋养。

  当今世界,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压力,对我省的旅游、交通、餐饮等行业产生较大冲击,民生保障、经济转型升级更加迫在眉睫。我们的使命是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扛稳时代责任,以强烈的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呵护之心,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出彩的河南篇章,我们重任在肩。

  在整个黄河流域中,我省承东启西,是历史渊源最悠久、文化积淀最深厚、精神涵养最丰富的地区。中原儿女对黄河文化力量的感受格外深切,展示、传递、弘扬她的强大凝聚力,我们更加责无旁贷。

  ——打造“幸福河”,增强凝聚力。“黄河宁、天下平。”河南的根脉在黄河、安危在黄河,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也在黄河。注重系统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创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母亲河必将成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最重要载体和名片。

  紧紧抓住当前旅游消费爆发式增长的黄金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期,用好“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厚重文化底蕴,打造地标性文旅项目、标志性文旅品牌,构建集中展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魅力文化带,就一定能实现活态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夺取“双胜利”,彰显凝聚力。当前,抗疫形势持续向好,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很重;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在严格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复工复产、全面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按下“快进键”,从各地“抢人”复工到“花式”促消费,从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到出台“真金白银”政策对冲疫情影响……我们的企业正在动起来,经济正在转起来,生活正在热起来。

  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需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既有打攻坚战的拼劲,更有打持久战的韧劲,想在前、干在前,争取主动,化危为机,必将夺取疫情防控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双胜利”。

  ——拥抱新希望,传递凝聚力。

  灾难过后,更盼春光。从欣赏一抹落日余晖到欢迎一群真心英雄,从方舱医院读书的身影到拿着消费券逛书店,从“云赏花”到街边小店萌动的烟火气……只要心怀希望、有爱相伴,认真生活,创造精彩,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有人说,这个春天,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自然界的季节轮回,更是希望、梦想和信心。大河流淌数千年,中华民族遇到无数艰难困苦,饱经沧桑,就是凭借根植在血脉中的黄河文化精神,不断在挫折中奋进,在浴火中重生,向着美好未来奋进。

  在疫情最严峻的日子里,我们依然选择希望。在新的路途面前,我们永远相信明天。

  大河澎湃,一往无前。只有时时倾听黄河这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浩荡之音,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才能生生不息,巍然屹立。

  “黄河文化,文明之源。乃根乃魂,世代承传。自强不息,共克时艰。厚德载物,俯仰皆宽。”

  拜祖大典的洪钟,声震九霄,回荡耳畔,也在心中悠扬着,激荡着。(河南日报文化繁荣课题组  刘雅鸣 刘哲 陈茁 刘洋 薛世君 刘婵 温小娟)


【上一篇】诈骗预警帮你止损,“反诈机器人”了解一下

【下一篇】大河舆情监测中心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签约战略合作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