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多名网友发布乘坐当地新推出的“蹦迪巴士”体验视频,“移动的派对,招手即停,这也太City了!”视频画面显示,该巴士上贴有“招手即停、上车即蹦”等字样。车内,乘客们随着DJ播放音乐蹦跳不已。
但随后合肥公交集团进行了回应,称“蹦迪巴士”是一家酒吧包租公交巴士举办开业活动,有关人员和设备均为该酒吧安排,与其公司推出的“夜游音乐巴士”特色巴士无关。公司对未严格审核包车用途、未及时提醒制止包车人员不安全和不文明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向广大网友深表歉意。现已纠正,取消该客户用车服务。
这样一件事在网络上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支持取消者固然有之,但也有不少网友对这样的“创新”表达了包容,“我觉得挺好的啊”“真的city”等类似评论很常见。有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中午,约有3000人参与对“‘蹦迪巴士’你怎么看?”的投票,其中约有1600人投给了“太City了”。
其实公交的这种“增值服务”并非罕见。去年7月,常德就出现过“公交酒吧”,是一家酒吧举办的宣传活动。此外,青岛出现过“电音巴士”,石家庄推出过“摇滚巴士”等等。这些新生事物甫一出现,瞬间就能勾起大众的好奇。
当然,围绕这些巴士也存在一些担忧,比如行车安全、是否扰民等。但从相关报道可以看出,有运营方也想到了这些,在细节上格外注意。比如青岛“电音巴士”运营方的工作人员就称,车辆没有灯光污染,司机都是驾驶经验丰富的驾驶员,车辆限速、限载,还有专人每天巡查等。
在合肥公交集团的情况说明里,并没有提及具体的“不安全和不文明行为”。但无论是其他城市的经验,抑或是网上人们的意见,其实大多数人对于这样一种创新并没有多么无法容忍、不可妥协,对于担忧也不乏应对解决的办法。那么有没有可能在完善了一些细节、确保不对交通秩序和公序良俗产生冲击之后,让这样的公交重新上路呢?想必这也是舆论关心的焦点。
从当地本身的一些举措看,显然也希望公交车能够变身为一种新的消费场景,带来更多元的城市文化元素。比如据潇湘晨报报道,合肥公交集团于近日推出两条特色巴士路线,City“龙虾巴士”和“夜游音乐巴士”,呈现出希望公交可以“多元应用”的心态。
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各种“不走寻常路”的巴士,是否动辄就采取要么“无脑支持”要么“严管严禁”的二元对立之举?对于新生事物,应当在探索的过程中去摸索合理的边界,允许一定程度的试错,求得提供经济活力和不产生负外部性的平衡,自然妥帖地融入社会场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交通部发布的数据,2014年全国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为781.88亿人次,而2022年底这一数据仅为353.37亿人次,客运量大幅下滑,已不足当年的一半。在一些报道中也能看到,一些地方的公交车开始停运、陷入经营困难。
相信这也是部分公交“花式整活”的大背景。公交车作为基础的公共服务,不能轻易消失,但经营上的难题也应该被看到。对公交车进行适度改造,让其承担更多的社会功能,拓展收入渠道,这种需求也需要被正视。因此,对于各种“不走寻常路”的公交,人们不妨多些理解和共情。
事实上,在对这件事的讨论中,很多人不自觉用到了一个新近的网络梗——“city不city”。这或许说明,人们想象中“city”的样子,就是更大的活力、更大的想象力。人们希望“city更city”,这种诉求和期待是真切的。那么创新如何能够求得公众的理解,贴合人们的共识,也值得细致摸索,既创造多样丰富的城市风景,也保障安居惬意的生活空间。(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