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一盏灯,让学生们眼前有光;铺一条路,“让她们走出大山,看看天有多高,地有多阔”。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讲述了“燃灯校长”张桂梅创办华坪女高的艰辛故事,大量观众深受感动,自发推介当起了“自来水”。
广为人知的榜样事迹,何以观众仍看得津津有味?电视剧作的表达方式不容忽视。通过平实细腻有厚度的叙事,以小切口、生活化的表达,让观众更真切地看到了张桂梅究竟是怎样的人,华坪女高如何从无到有,为什么有人愿意学成后回到大山、续写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从吃力地骑着小电摩翻山越岭,到深夜敲开县教育局局长家门求助,再到一听说邻座是企业家就笑容满面“拉赞助”……活灵活现的细节,“斗智斗勇”的场面,生动勾勒出张桂梅的坚韧、慈爱、大胆、倔强。这也难怪观众会感到,张桂梅更鲜活、更可爱、更可敬了。
真实是《山花烂漫时》最大的力量。在“人物有依据、创作有底气、戏剧有升华”的理念之下,主创团队用3年时间扎进大山、考察调研,重走张桂梅老师的家访路,在女孩们、乡亲们、“战友们”的讲述里找寻关于她故事的片片拼图。若非了解充分,便很难真切感受建设女中“是在跟千百年来的宗法观念作斗争”,全面展现资金、舆论、师资、生源之难;若非真实体验,很难想象上学路需要出深山、穿索道、趟激流,更无从将艰难具象化。“看似是读书,其实牵连到乡村生态的方方面面。”在张桂梅的故事主线之中,剧作展现了大山里的乡情乡貌与人物群像,涉及教育的意义、山区的发展等问题,延展了作品的宽度与深度。
没有花哨的镜头炫技,只有朴实无华的表达;没有过分的情绪渲染,只是“把她做的事拍出来就能让故事成立”。这是《山花烂漫时》成功的关键,也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理当坚持的方法论。毋庸讳言,近年来很多作品虽然打着现实主义旗号,却剧情离谱、滤镜厚重,或不食人间烟火,满目华服、公寓、奢侈品,或为了制造冲突而乱加戏胡煽情,搞得人物既苍白又拧巴。这种“伪现实”,观众又怎么可能买账?
“现实主义”当然是复杂的概念,但无论其怎么变化,真实真诚都是不可或缺的。朴素的英雄、苦乐的生活本身就足够动人、足够温暖,这才是文艺作品最大的说服力。(撰文: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