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奇葩证明。11月3日,中国政府网对“公证书办理难银行存款无法取出”问题的督查情况予以了通报,认定惠州市惠阳区公证机构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导致群众七个多月无法办理继承公证。
说起当事人惠州市惠阳区陈先生的遭遇,实在让人感到揪心。陈先生的父亲于2020年2月28日去世,之前在银行留下7万余元存款。今年3月以来,陈先生为取款多次奔波于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和居委会之间,但问题迟迟解决不了。
值得警惕的是,涉事各方理由“充足”,都能找出不办的根据。银行称要想取出存款,必须作公证继承;派出所认为,陈先生与其父亲在同一户口本上,已能证明其与父亲的关系;公证处认定,公安部门应该出具有关证明……如此“循环”没完没了,群众的烦心事就是解决不了。
什么样的理由、什么样的规定使得他们如此冷冰冰、硬邦邦?“根源在于基层政府相关部门为民服务意识不强,对‘放管服’改革的精神理解不深不透,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将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督查组的通报颇耐人寻味。事实也已表明,宗旨意识缺失,有些人就会遇事推诿,不拿群众利益当回事;冷漠或不作为付出的代价太低,有些人就不会基于后果而心存敬畏,导致工作态度和作风大打折扣;相关机构改革进展缓慢,部门衔接不畅、各自为政,百姓办事难免会遇冷。
也许有人会问,陈先生所遭遇的问题,其实就是众多奇葩证明中的一例,说大也不大,何以惊动了国务院督查组出马?事实也是如此,为了证明“我爸是我爸”问题而专门派出国务院督查组,确实罕见,此举背后或更多是抓典型,举一反三的深意。督查组认为,陈先生遇到的“循环证明”问题并非偶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定时期以来,各地推行“只跑一次”“减证放权”等改革,究竟效果如何?群众的反馈是最好的检验。
这一通报也表明,在一些地方、在一些单位仍存在服务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优、服务效果不佳等问题。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工作人员似乎总能找到搪塞的理由、推诿的借口。因此,陈先生的遭遇留下的不仅是遗憾,更该有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反思和警醒。
对于铲除类似“循环证明”滋生的土壤,督查组开出了“药方”:政府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协作,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关键在于,如何将上述要求落到实处?
换位思考,才有感同身受,才能更好解决问题。这方面,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的做法或许可供借鉴。前不久,该局启动“局处长走流程”专项活动,近60位局处级干部以企业和群众的身份,线上、线下全程体验人力社保业务办事流程,以群众“懂不懂”、流程“通不通”、体验“好不好”为标尺,查找经办服务中的“痛点”“堵点”。只有以群众满意度为衡量标尺的服务,才能经得起各方的考验。因而,其他地方也不妨借鉴北京人社部门的做法,坚持以群众视角查摆、整改问题,全力提升政务服务质量。
当然,要铲除奇葩证明滋生的土壤,根本的一条还是要强化担当作为与服务意识。在某种程度上,遵循政策依据,“照章办事”固然说得过去,可是在群众五花八门的具体的办事诉求中,相关部门确需“因事制宜”,将“理由”转变为“责任”,积极谋求最大可能的解决。而不是等到督查组到了,才后知后觉地召集相关单位予以整改。 (作者:杨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