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在风清物宜的仲春时分,我们迎来了一个不忍触碰的节令——清明节。这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植树爱树、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
清明节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连续第9次参加。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总书记为“好传统”赋予了“新内涵”:不仅要高质量发展,还要高质量生活,同时也要有世界性引领。
在总书记充满干劲的话语前,一份《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出炉,这意味着,中部地区要坚持创新引领、开放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推动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也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发展”,这也意味着,武汉和郑州将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发展有方向,经济恢复快。清明假期,全国迎来春节后的首个出行高峰期。清明节假期,红色旅游成为亮点。许多群众自发前往新县、兰考等地的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场所,在学习党史、缅怀英烈中传承红色基因。同时,文物考古热,也把河南博物院、洛阳龙门石窟,推进全国十大热门景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清明节期间也有不和谐的声音出现。一段“泰山酒店价高游客挤厕所过夜”的视频,使泰山景区陷入舆论的漩涡;而一份《关于泰山山顶宾馆房价有关情况的说明》又让其“转危为安”,收获了赞扬与口碑,堪称“应对负面舆情的范本”。
与泰山酒店“反转”事件不同,殡葬事业在清明节期间是实打实的“负面缠身”。作为“从摇篮到坟墓”中的最后一环,殡葬事业要保障普通民众“逝有所安”的权利。然而清明期间,不少与“墓地”“丧葬”有关的负面舆情接连爆出:坟头上的“墓霸”、屡屡出现的“高档墓”“天价墓”,还有网络上出现的祭祀乱象等。这些烦乱无章的殡葬现象,无不提醒着我们,移风易俗、改革殡葬的必要性。
4月8日,是武汉解封一周年的日子。一年来,在中国抗疫取得重大成效,而全球疫情阴影尚未完全离去之际,中国疫情防控在“外防输入”上的压力仍不可小觑。最近边境城市瑞丽的“第三次疫情”就给出了现实提醒。面对疫情防控新常态下,中国网民的心态正从“他者”逐渐转向“我们”,更多的是对于基层工作者的认可和支持,也是一种舆论场对疫情的心态常态化、成熟化的趋势。
抗疫的胜利,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强大的自信。H&M等国际服装品牌因新疆棉花一事引发众怒后,国产品牌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李宁、安踏等国产品牌纷纷受到国人热捧,从而出现了“炒鞋”现象,引来各大媒体的痛批:喊着“支持国货”炒鞋,实质是“算计”同胞,国货崛起应当是以品牌力和过关的产品质量作为基石,而不是以消费情怀、收割“韭菜”的方式——那样只会害了“国货”。因此,要遏制“炒鞋客们”肆意“兴风作浪”,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护行业利益以及消费者利益。
不仅要保证普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要保障农民的收入。1300斤的菠菜只卖出了15元,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呢?一车菠菜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民身为个体面对庞大市场的无奈。但是各方都在积极出谋划策,帮助农民增收创收,让农产品真正卖上好价钱,保障农民的收入。
清明节,我们为逝去的亲人献一束花,敬一杯酒,也向以血肉之躯捍卫祖国尊严,用宝贵生命换来我们安宁的英烈致敬!同时,更不要忘记一年前白衣披甲、最美逆行的医务工作者,还有那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志愿者。正是我们身边有了这些“最可爱的人”,我们才生活在幸福之中。
对于亲人、英雄绵延不息的怀念与敬意将化作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不负春光,珍惜每个今天;让我们心怀感恩,昂首笃定向前!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