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大材”如何不“小用”

来源:红星评论     发表时间:2021-10-18

博士争当中学教师的消息,再次刺激了舆论敏感神经。日前,“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据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的硕士研究生缑晓雪表示,自己最近参加了一个深圳“四大校”(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的面试,生物学进入面试的有7个人,7人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她听在场面试的人说,化学那边应聘的全都是博士。

1634521361917688.jpg

时间倒回2016年,一份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名单就曾刷新公众认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算得上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优质高中。彼时,这份16人的拟录用名单中,包括7名硕士,9名博士。从学校背景来看,人才均来自名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还有3名海归硕博。由此可见,“高才低就”现象由来已久。

当然,如何算是“低就”?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应该看到,教书育人本就是伟大的职业。优质高中引入视野开阔、掌握学术前沿知识的“新人”,也能激发教育的“一池活水”。让孩子们从书堆中抬起头来,望向知识宝塔上更璀璨的明珠。

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才”去中学不等于大材小用。有些声音哀叹“学历贬值、博士内卷”,认定学校只想拿人才往自己脸上贴金,甚至戏谑博士的渊博学识一旦进了高中还不如刷题应试有用……如此猜度,未免太过狭隘。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大材”如何不“小用”的话题,就掀起过几次讨论。从“脑体倒挂”到“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再到如今的学历焦虑,公众始终抱定一个朴素的希望——想让教育投入和产出成正比,希望孩子们的书不会白读。

其实,开放的时代,人才尽可以自由流动,寻找最能施展抱负的舞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更没有白读的书。无论是博士争当中学教师,还是此前的行星学博士应聘社区干事、基金经理考公务员,只要是更适合本人职业愿景的选择,即便与公众认知存在落差,都不该成为他人冷嘲热讽的佐料。

不过,从清北毕业生扎堆教网课,到教师资格证考试火爆,乃至于博士到中学来找工作,人才“不约而同”的求职选择背后也不免透露出一丝隐忧。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共有191万人通过认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较去年增长28.7%。而“教师热”似乎还传导到院校录取环节,据媒体此前报道,2021年师范专业火出了圈,在一些省份,部属师范院校的专业组投档线飙升,有的大学录取线已经接近北大、清华。

最优秀的人才投身基础教育,无可厚非。可如果最优秀的人才都为了“求稳”“避险”,单纯受就业指挥棒驱使,只看眼前待遇不重长远“前途”,长此以往,未免让高质量人才施展的舞台日益逼仄。

与此同时,也应重视部分专业存在的博士“过剩”现象。不妨及时调整专业体系和人才培养结构,改革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让更多人得以人尽其才、用当其时,在职场充分发挥所学所用,避免遭遇“大材小用”的尴尬。(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白晶晶)


【上一篇】“一个学生返60块”?社会艺术考级肥了谁

【下一篇】小区广告投放不能是笔糊涂账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