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岁精通各种技术体系,辞职半年后找工作却连个面试机会都没有”……最近,一名程序员在中国政府网的求助帖热传网络,再次让职场“中年危机”话题成为焦点。
平心而论,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求职意向不尽相同,上述作者遭遇的职场困境也许有很多原因。但一石激起千层浪,甚至被认为有某种“信号意义”,显然也是因为戳中了普遍性的职场焦虑。近年来,不少行业在人才招录中,都倾向于将年龄限制作为某种显性门槛,其中“35岁+”更大有成为“分水岭”之势。有媒体梳理各大求职网站的招聘信息发现,不管是送外卖还是敲代码,不管是工程师还是教师岗,皆有“35岁乃至30岁以下”等标注。而据调查,中年人除了再就业不被待见,在职场中也容易遭遇“天花板”,一旦行业风吹草动,“被离职”等新闻时有发生。类似现象经过舆论发酵、媒体渲染,慢慢也就被放大为“中年淘汰”等职场生态,屡屡挑动着大家的敏感神经。
客观来说,身处信息化时代,知识、技能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加速迭代,不论是职场半坡的中年人,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其实都面临能力升级的压力,优胜劣汰也是职场常态。只不过,相较于年轻人,中年人身体机能相对下降,有限的精力还得兼顾家庭,工作强度及充电时间难免降低,久而久之影响了企业的招聘偏好。加之薪资、社保等人力成本压力,不少企业也愿意“以新换老”,加剧了中年人就业难的现实。但话也说回来,中年人在阅历、经验、心态上往往更具优势,以年龄为硬标准搞“一刀切”涉嫌歧视,也难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破除职场年龄“门槛效应”,关乎职业尊荣,也影响社会进步,有赖于全社会共同求解。大厂也好、外企也罢,广大用人单位首先得负起责任。多在激励和培训机制上下功夫,减少对员工“工具性”的放大,当“人才各得其所、各尽其用”成为职场生态,企业发展的基石也势必更加牢固。作为基础保障,国家层面也要严格落实法律制度,创造更为公平的就业机会,并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制度化、规范法、长期化,为广大劳动者开拓更多职业发展渠道。前段时间,针对网友“放宽公务员报考35岁年龄限制”的建议,浙江省公务员局经研究后立刻践行,果断态度赢得一致点赞。也期盼相关部门率先垂范,研究更多可行性措施,带头营造一个对中年劳动者友好的社会环境。
“你弱,岁月就会变成一把杀猪刀,将你慢慢杀死于无形;你强,岁月就是一把美容刀,帮你塑造出最完美的人生模样。”对于年龄焦虑,有段子如是调侃,诙谐也不乏智慧。的确,年龄从来不是向上进步的阻碍,每个职场人都不妨勇于走出舒适区、自觉加强学习,技能一直“在线”,又何惧面对竞争呢?(撰文:雨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