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比“审丑”一个建筑更让人难以忍受的,只有集中观看一堆奇奇怪怪的建筑了。最近,建筑畅言网就公布了一份2021年“十大丑陋建筑”榜单,上榜理由包括“形态怪异杂乱,是炫富、媚俗文旅项目的典型”“造型浮夸浪费,属于假大空设计的代表作”“手法粗糙,比例失当,弄巧成拙”等。用网友的话说,这份榜单堪称“建筑界大型翻车现场”。
在《丑的历史》中,翁贝托·艾柯曾不无讥诮地写道:丑陋无可预计,带有无限可能。美丽有穷尽,丑陋则无边。这些年,我们的确见识过不少“丑到天际”的辣眼睛建筑,而且它们往往各有各的丑:有些热衷于抄袭、山寨,前些年,就出现过各种山寨凯旋门、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有些沉迷于逼真的仿生学,模仿对象包括大闸蟹、书本、种子等;还有的刻意追求“最高”“最长”等头衔噱头,借用此次“丑陋建筑”的一句上榜理由来说,就是“用虚假、浪费的夸张手段盲目追求城市奇观,以掩盖建筑主体的平庸设计。”
其实,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其审美标准并无统一定论。对于此次的“十大丑陋建筑”榜单,网友们就各抒己见,有人评论“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图X还好吗”,也有人补充“XX建筑值得上榜”。
某种意义上,这正是类似评选蕴含的重要社会价值。它并不是要一锤定音地给出结论,而是能够开启一种讨论,引导人们更多注意到身边的建筑,意识到它们对于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的塑造作用,形成自己的建筑审美理念。当“懂行”的人多了,市民对建筑更加讲究起来,不会简单地被夺人眼球的建筑糊弄、哄骗时,自然会对城市天际线形成一定的反作用,倒逼建筑主导者尊重民意、认真设计。
日常生活中,尽管建筑占据着大量城市空间,却往往容易被身居其间的人们所忽视。比如,上班族们总是急匆匆地踏进公司,不会去细究大厦设计上的特点和问题,下班之后回到小区也会直奔家门。
可实际上,建筑对于城市生活和社会审美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歌德就曾说过:“建筑所引起的心情很接近音乐的效果。”身处一个建筑空间,到底是让人感到压抑、俗气,还是舒畅、自如,背后都有不少学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的营造也应该超越“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形成真正有审美高度、尊重当地文脉的城市天际线。
因此,未来,类似的建筑榜单应该更多元、更权威,引导市民参与,鼓励公众发声。我们既需要晒晒“最丑建筑”,构筑共同的审美底线;也需要用最美建筑“洗眼睛”,不断提升社会审美水平,改变“千城一面”的现象,建造更多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名片。值得欣喜的是,纵观十几年来的“十大丑陋建筑”评选结果,会发现“丑陋”程度其实正逐渐降低,这正反映出我们的建筑审美底线在不断提升,社会对建筑美观度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当然,这样的导向离不开必要的政策支持。今年四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印发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要求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严禁建设“丑陋建筑”。
总之,不管是用“设计费用不菲,设计效果吓人”等毒舌评价吐槽丑陋建筑;还是在政策上扎紧篱笆,对构成审美冒犯、贪大求洋的建筑说“不”,最终都是为了构建更为美观的城市空间,实现更高质量的城市发展。
(撰文/任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