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本期看点

黄金周假日经济数据背后的问题

来源:大河舆情     发表时间:2019-10-22

  今年国庆假期,消费者热情爆棚,消费市场兴旺红火。10月1日至7日,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国庆档票房约42.15亿元,较去年的19.08亿元,同比增长120.9%。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综合测算,国庆七天长假里,全国各地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这个数字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亮眼的消费数据,正是中国澎湃消费动力的生动注解。

  早在1998年,国家将旅游业确定为经济新增长点,应对当时亚洲金融危机后内需的不足。1999年后春节、“五一”、国庆7天长假制度正式启动。在首个国庆长假中,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效果立竿见影,人们也逐渐有了“黄金周”的概念。到了2018年国庆,全国接待国内游客较1999年增长近25倍,国内旅游收入较1999年增长41倍。

  黄金周对于消费的刺激逐渐从文化旅游覆盖到家电、装修、汽车市场领域,“假日经济”的效应进一步放大。利用节假日出门逛街、购置大件,释放积压的需求,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不过,回望黄金周长假制度走过的20年历程,经过粗放式、爆发式增长,黄金周迎来了增幅的放缓,2018年国庆黄金周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幅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跌入个位数。这也揭示了国庆黄金周呈现从高速爆发到稳中趋降的态势,进入新的区间阶段。分析趋势背后的原因,过往基数庞大、假日出行回归理性、消费不足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不过,反思黄金周和假日经济暴露的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

  很多人已经看到,黄金周存在旅游产品、景区和交通等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现况,也存在时间和空间配置错位的问题。各地在景区设计和开发中,风格千篇一律,管理漏洞百出,宰客现象频发。时间上,旅游业季节性强,过节时熙熙攘攘,过节后门庭冷落;空间上,知名景点人满为患,特色旅游、小众项目还不够丰富。

  假日经济被寄予了太多“经济”层面的期待。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点多起来了,拉动内需不再简简单单依赖长假。比如天猫等几大平台“双11”一天的营收直追黄金周的全国旅游收入。

  我们还要看到,故宫和长城“超载”、海边沙滩“煮饺子”,高速路上有人打球……如此大规模、集中性、爆发性人流,除了对交通等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外,也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保护提出了挑战。

  经过20年黄金周的喜和忧,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过去的得与失。令人欣慰的是,管理部门治堵、降价的便民措施越来越多,游客的出行愈发理性,点滴改善之中,我们将迎接长假的下一个时代。③


【上一篇】国庆长假后,文旅类舆情带给我们哪些思考?

【下一篇】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创新贯穿始终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851966   65798560    联系人: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