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蒙娜丽莎》被抹蛋糕,对展品的保护和亲近如何两不误

来源:大河舆情     发表时间:2022-06-07

据报道,当地时间5月29日,藏于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遭遇蛋糕袭击。一个坐着轮椅、乔装为女性的男子从轮椅上站起来,将蛋糕抹在了《蒙娜丽莎》前的防弹玻璃上。也幸得防弹玻璃保护,这幅世界名画并未被破坏。

当袭击者被安保人员带走时,高呼:“想想地球吧,艺术家们都想想地球,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为地球考虑,这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打着环保的名义来破坏名画,不得不让人感叹其脑回路。这种极端行为于理不容,也触犯法律。

作为世界第一名画,《蒙娜丽莎》的命运相当波折。1911年,它曾有过被盗经历。1956年则堪称其灰暗的时光,那一年,它遭一名破坏者泼硫酸,下部严重损坏,几个月后又遭另一名破坏者投掷石块,导致局部颜料脱落。从此,《蒙娜丽莎》就成为世界上被保护最严密的艺术品之一,一直被防弹玻璃保护,画作前还有硬质栏杆。

这次为《蒙娜丽莎》免遭奶油损毁立下功劳的防弹玻璃,是卢浮宫于2019年10月新更换的设备,不但保护升级,也更为透明。

之所以需要透明,是因为名画的魅力在于细节与光影。放一块玻璃挡在前面,清晰度大减,也影响光线与视角,会降低参观者对艺术的感知。事实上,近年来对“罩子里的《蒙娜丽莎》”的批评声音很多,认为玻璃让蒙娜丽莎变得模糊。

也正因此,与许多人想象的不一样,《蒙娜丽莎》所享受的保护待遇并不具备普遍性,甚至可以说非常罕见。在怕水怕火更怕蓄意破坏的名画领域,大多数作品都处于没有防弹玻璃的“裸展”状态。

上一次有世界级名画遭遇袭击还是2019年。毕加索于1944年创作、价值约两千万英镑的名画《女子半身像》,在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遭遇一名20岁男子撕毁。据了解,当时这幅画作就处于“裸展”状态,直接悬挂在墙上,前方没有栏杆或护绳,伸手就可触摸,附近也没有安保人员。

无论在卢浮宫,还是在遍布欧美大小城市的各种美术馆中,馆方对画作的保护措施一般比较简单,顶多就是用可移动护栏或护绳构成的一米线。很多时候甚至连护栏和护绳都没有,参观者大可以凑到名画跟前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是“防君子不防小人”。当然,如果是世界级名画,附近往往会有一两个安保人员。换言之,美术馆为参观者提供了尽量大的亲近名画的空间,至于参观者是否会破坏名画,那就全靠自觉。

破坏者乃至盗窃者,都是美术馆和博物馆无法完全战胜的大敌。一些人被电影误导,总以为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安保系统都神之又神,其实绝非如此。

欧美博物馆以私营居多,还有一部分依靠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资助。许多博物馆尽管名气很大,藏品甚精,但经费紧张,承担展馆和藏品的日常维护就已捉襟见肘,能用在安保系统上的钱少之又少,甚至安保人员都要靠志愿者。所以多年来,许多名画的失窃过程简直可以用儿戏来形容。对名画的破坏,也是展馆的心头之痛。

在世界博物馆的历史上,参观者体验和展品安保之间的平衡一直是难题。博物馆作为公共空间,必须考虑参观者的感受,突出藏品的美感。但很多时候,这些准则与展品安全存在冲突。如果要防贼一样去防范参观者,带来的糟糕体验可想而知。

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念上的重视,在展馆门口尽可能多地消除隐患,是博物馆最主要的办法,比如入口安检可以让液体、锐器和打火机等疑似危险物品无法入场。

参观者的素质也很重要,做到安静有序,与艺术品保持应有距离,是基本的社会公德。

但无论是寄望于不可能尽善尽美的安保,还是依赖于参观者的高素质,都不能杜绝破坏事件的发生。从历史上来看,破坏名画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初衷,除了无聊和仇恨之类的原因外,还与政治、宗教、战争、社会公共道德等问题有关。破坏者希望借着破坏表达自己的情绪。

不管怎样,人类对艺术的基本尊重,不但是人类自身的文明准则,也是最有效的“博物馆之盾”。(叶克飞


【上一篇】孩子要读最好的书!童书安全防线必须筑牢

【下一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怀旧,“王心凌男孩”构成90后的青春背影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