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涉疫谣言也层出不穷。特别是随着复工复产的进程,各种办公区、写字楼“聚集性疫情”的消息在微信群中刷屏,搞得人心惶惶。
虽然有关方面都在第一时间辟谣,但真真假假间,舆论的情绪已被裹挟,被迫跟着跌宕的剧情起伏。
谣言也是“病毒”,其产生的精神危害甚至比病毒更大。如今很多人依然在“宅家抗疫”“在线办公”,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便是微信群。当各种谣言以微信对话截图的形式被广泛转发,更容易给人强烈的代入感,格外具有煽动性和欺骗性。正如有传播学者指出的,“谣言利用了朋友圈”。
特殊的信息生态,既使谣言更易被相信,又使辟谣更为不易。面对相对封闭又有门槛的圈子,“大喇叭”的声音,很难覆盖那些自吹自唱的“小喇叭”。
畏惧病毒、企盼平安,这是人之常情,但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基于这种强大的利益相关性,谣言反而获得了“更危险的扩散”。当此战“疫”紧要关头,防止谣言“病毒”干扰防控大局,避免人为制造社会恐慌,必须更多从“人心处”做文章。
有言道,“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真相”,但从既有治理经验看,谣言往往难以完全止于所谓的智者,也难以完全止于真相的后期披露,惟有法律的及时惩处,才能阻击谣言前进的脚步。强化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追究等这样的切身利益损失和律法的震慑,是最有效的驱除谣言手段。
前不久,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专门出台《意见》,明确提出将依法严惩妨害疫情防控的各类违法犯罪,其中便包括依法严惩造谣传谣犯罪。
同时,《意见》衔接现有法律规定,对相关规定该细化的细化、该明确的明确,提高了疫情防控时期打击造谣传谣犯罪的针对性。近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已有多名造谣传谣者被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着眼抗疫形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与复产复工并行的这段时间,相关部门尤须进一步用好这一有力武器,从法律层面阻击谣言“病毒”传播,让造谣传谣者付出沉重的代价,以此震慑犯罪、警醒世人。
抗疫也要抗谣,抗谣也是抗疫。
面对谣言,理性和信心是最好的“疫苗”,对那些非权威渠道发布的信息,我们不能照单全收,动辄被小道消息搞得手忙脚乱,甚至卷入乌合之众的狂欢,沦为“谣言传染病”的宿主。如果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是一种思维懒惰,那么一看就转、传递焦虑何尝不是另一种不负责任。
越是形势紧迫、信息杂芜的时刻,越需要唤醒沉默的大多数,引导大家用心去识别网络中的真真假假,一方面要仔细鉴别、多方求证,“让子弹飞一会儿”,一方面要打破沉默,敢于直言,自觉承担起“切断网络毒瘤”的责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疫情既是考验,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人心冷暖,亮出精神风貌。让我们保持理性、坚定信心,不信谣、不传谣,多助力、不添乱,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援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