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等13项举措,其中,“精减中央国家机关人员编制”备受各界关注。这是时隔25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再次出现对精减人员编制的目标要求。
方案提出,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人员编制统一按照5%的比例进行精减,收回的编制主要用于加强重点领域和重要工作。对于精减后少数部门超编问题,给予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
另外,方案还明确提出,精减并不意味着各部门同步减人,而是在总量控制下可以做结构性优化,以保障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有足够人力和资源支撑。此前国务院进行了8次规模较大的机构改革。从历次机构改革动辄20%乃至更大的精减幅度看,本轮5%的比例目标比较温和,体现了渐进有为、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
据了解,本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金融监管、数据管理、乡村振兴、知识产权、老龄工作等重点领域的机构职责优化和调整。
《北京青年报》对此刊文称,做好“减法”,杜绝人浮于事。我们的社会治理不应是永远做加法,有些时候需要做减法。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人员素质能力提高、业务量缩减,对机构人力资源的需求会随之降低。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很容易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出现作风散漫,团队凝聚力、战斗力降低。机构改革精减冗员,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红星新闻援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的观点认为,这次改革中按照5%的比例精减,不会对部门运转产生太大影响,也符合财政过紧日子的思路。同时,这次精减是一种结构性的优化,在重点领域可能还需要增加编制。比如这次改革把两个事业单位改成了行政机构从属于国务院直管,这就需要改变编制。从其他领域5%的编制精减,来提供重点领域的编制需求。这就在总的编制不增加的情况下,完成了结构性优化。
《经济观察报》在评论文章《精兵简政仍是绕不开的“硬骨头”》中认为,精兵简政是一项长期化、系统化的改革攻坚工程。中央国家机关带头做好编制精简、机构优化,地方也应加快相应改革行动,把机构改革、简政放权落到实处;规范和约束行政许可实施裁量权,使行政许可权力的运行更加公开、透明,为经营主体和民众提供更加公平和可预期的发展环境。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