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厌童”也是一种舆论霸凌

来源:长安观察     发表时间:2023-07-14

尖叫吵闹、到处乱蹿,扰得“四邻不安”……随着暑假到来,关于儿童在公共场所哭闹跑跳引发矛盾的各类新闻似乎多了起来。打开评论区一看,不少人“怒气值”相当高,还有人提议应在各类交通工具、公共空间设置所谓“禁童区”。

1689298894492511.jpg

图源:视觉中国

“熊孩子”何以成为争议话题?一方面,随着人们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出门在外不想被陌生人打扰已是一种常态需求。总有部分孩子调皮捣蛋,遇到本就心烦,加之某些家长视若无睹、不理不管,甚至拿“他还是个孩子”“关你啥事”等嚣张话语反呛,更加令人恼火。另一方面,网络也在某种程度上放大了争端。特别是随着社交媒体成为很多人的第一信息源,拿起手机在高铁、飞机等公共交通工具上随手一拍就是一则“新闻”,且越是极端越有讨论热度。当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儿童的“负面信息”,则愈发加剧了人们的“谈娃色变”,甚至让所谓“厌童”情绪堂而皇之弥漫开来。这本身也是一种舆论霸凌。

从本质上看,孩子特别是婴幼儿在公共场所的很多行为,都是生理表现而非道德问题。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缺乏基本的控制能力,特别是婴幼儿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好动爱叫实属正常。况且,并非所有孩子都无休止吵闹,也并非所有家长都不明事理,以个别不文明现象排斥整个群体,显然是不公平不理智的。

以更大视野来看,公共场所之所以具有公共性,就在于其对所有人平等开放。也正是因为儿童在社会中天然处于弱势,才有了法律法规对儿童权益的特别保护,才有了将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当中。这些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特别在我们国家,“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价值理念中,更为推崇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如果所有带孩子出门的家长都要时刻“胆战心惊、低人一等”,孩子稍不安分就心生愧疚,绝非社会之福。

理解和关照都是相互的。社会对儿童应有基本的宽容,当然“熊孩子”同样要管教,两者并不矛盾。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表明,3岁的孩子已经可以明白承诺的意义,可以发展“合作精神”。这也意味着,从及时安抚到严肃沟通,家庭教育应当跟上孩子的年龄增长。没有人天生就明白规则、知晓秩序,都是在家长和社会的教育引导,乃至惩戒管教下慢慢养成的。作为进入社会前的必要一课,父母有必要将公共场合的界限意识从小就传递给孩子。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孩子也都会一天天长大。无论身在互联网空间,还是现实世界,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抱有善意,不因极端案例盲目给群体贴标签、搞霸凌、带节奏,社会戾气也会少很多。(撰文:关末)

【上一篇】抢注“山河大学”商标,尽显企业急功近利心态 | 新京报快评

【下一篇】青年旅舍不接纳“超龄”旅客,背离了青旅文化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