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春晚吉祥物公布后,网络上围绕着“龙辰辰”展开了广泛讨论。除了在使用AI上的争议外,还有其他方面质疑的声音。春晚强调了设计灵感来自中国文物,是中国“龙文化”的体现,但是它真正达成了文化传承的效果了吗?
春晚本身就是一个努力体现传统文化色彩的舞台。春晚官方解释,“龙行龘龘”,龘用于形容龙腾飞的样子,昂扬而热烈。龙在我们传统文化里的地位不言而喻,在博物馆的藏品上可以发现龙的符号,在中国无数的神话传说里,都有着龙的身影。历经千年传承,人们对龙文化早已形成深刻的情感和认同。春晚设计从文物灵感出发,尝试体现中国龙的特色,但人们似乎不太认可总体呈现的效果。恰逢龙年,在龙的身上增添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设计出这样一个吉祥物,本来应该是好事,但这应该建立在用心之上,才能达到好的传播和传承效果。现在看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萌龙”固然新奇可爱,但缺失了文化韵味。比起“可爱”的龙,人们是否会更希望看见自己印象中的中国龙,看见我们传统中威风凛然、充满活力的龙,如同从画中走出来一样?虽然人们对于龙的形象审美各不相同,但既然要让龙背负起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得到神韵的话,比起“兔圆圆”可爱萌化的设计,是否更应该向狗年风格鲜明的“旺财狗”参考?照目前的网络上的普遍评价来看,“龙辰辰”强烈的“AI味”和违和感,似乎已经盖过了传统的龙形象的韵味。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一直传承下来,靠的可不止是工艺工具的使用,更要倾注创作者的感情和认同,春晚现在给出的答案无疑是令人不满意的。
包括春晚官方在内是否应该反思,我们是否应该更用心地去对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许在“龙辰辰”的设计过程中,真正贡献了智慧和心力的人,他们的努力无可否定,但是这样的结果无疑难以让人满意,我们印象中的龙不应该是这样的。不倾注心力、不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它们又该怎么延续呢?比起关注龙“好不好看”,我们更该关注它的韵味和文化,我们不会希望这样号称代表了“传统文化”的龙,看来只是失去灵魂的画像。
笔者对我们诸多的传统文化和典故一直颇有兴趣,也因此对中国的龙有更深的感情。如果要让历史上一代代传下来的那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和强烈认同延续下去,我们能够在若干年后说出自己是“龙的传人”的同时,也能描摹出一个灵韵与美感共存的、栩栩如生的“中国龙”的话,那还要所有对这种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和期待的人一起,将这种符号和信仰延续下去。
作者:朱胤(青岛大学)
红网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