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名为公益实为观光,“特种兵式”支教糊弄了谁?

来源:中青评论     发表时间:2024-02-02

公益支教竟然成了一门生意?近日,一条“质疑短期支教成为生意”的视频引发热议。据潮新闻报道,现在市场上有不少“旅游支教”项目,行程大多为一周左右,有的报名费高达上万元,地点既有度假热门区域,也有落后山区。一些支教项目游玩体验时间甚至长于教学时间,密集的行程单和旅行团出团通知格式如出一辙,堪称“特种兵式”支教。

理想情况下,大学生前往欠发达地区支教,既能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对世情国情的现实认知,又能推动教育公平,帮助当地的孩子们掌握知识、拓展视野。只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超短期支教,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恐怕就要打上个问号了。

以报道提到的一个泰国支教项目为例,行程总共7天,可大半被游览郑王庙、进行泰拳体验等文化体验和旅游观光活动占满。而在仅有的3个上午的实际教学中,参与者也直言,因为缺乏教学经验,加上对孩子们的水平不够了解,根本没法在短时间内为他们提供最需要的帮助,甚至会出现相顾无言、手足无措的尴尬场面。

此前,一篇名为《哥哥姐姐们,请你们不要再来支教了》的网络热帖,也揭示了形式主义支教乱象之弊:志愿者成为忙于打卡、“留痕”的匆匆过客,孩子们的日常学习节奏被打乱,不仅学不到系统知识,还要疲于应付、配合“表演”,成为帮助“观光客”们刷简历的“工具人”。

的确,这些名为公益实为观光的支教旅游团,之所以能吸引源源不断的参与者,正在于很多人想用支教记录为自己的升学评优“铺路”。一些研学项目的组织者宣称,项目结束后可以提供官方证书和公益时长证明,对保研、评优评先、国外大学申请等有所助益。可具体能提供多大帮助,却往往语焉不详。

实际上,这种超短期“注水”支教的“镀金”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毕竟,浓缩于几天内的志愿时长,到底含金量如何、贡献度多大,明眼人一看便知。而且,以国外大学申请为例,很多时候,志愿经历并不会简单浓缩为一个时长数字,还会在个人陈述文书、面试问询中有所体现。

相比于机械罗列“做过什么”,很多院校更看重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感受到什么,发现了哪些社会问题,如何驱动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唤醒社会责任,等等。走马观花的“特种兵式”支教,并不能让人充分感受和思考,谈及这份经历时,自然会显得空洞干瘪、缺乏细节。一旦被戳破形式主义假象,这一支教经历甚至会变为简历上的“负资产”,最终糊弄的还是自己。

对于日益泛滥的“特种兵式”支教,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不能任由中介机构忽悠。对于打着“支教”旗号的文旅项目,有必要细化宣传规范,挤掉有关机构虚假夸大宣传的水分。同时,要畅通举报渠道,特别注意让那些早已不胜其烦的乡村学校和学生有发声通道,及时叫停变了味的项目。

另一方面,高校在评优评先、保研审核中,也有必要增强“打假”意识,测一测申请者志愿经历的含金量。比如,可以在面试环节问询更多具体的感受和细节,要求申请者提供支教点联系方式、由校方进行电话回访等。

当注水、粉饰的成本越来越高,校方不再对志愿经历“照单全收”时,自欺欺人的“特种兵式”支教自然会慢慢失去市场。(撰文/任冠青)

【上一篇】年轻人整顿份子钱?移风易俗需全社会共同参与

【下一篇】龙年生龙子,是殷切期盼还是“催生魔咒”?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