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某地一公园内,小朋友正在放风筝。图/新华社
据看看新闻报道,近日,内蒙古包头市一名学生在马路上正常骑行时,被一位老人的风筝线割喉。4月13日,当事人孟同学称,自己因为心软,现场放大爷走了,随后其母亲让报了警。
目前,此事更多细节还有待相关方面进一步披露。不过,有关于“风筝割喉”的讨论,再次在舆论场引发关注。
眼下,随着天气逐渐变暖,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着春光的美好,钓鱼的、骑行的、放风筝的……但有时候,公共场所的骑行、放风筝会同时发生,因此导致矛盾不断。
一个基本现实是,在人流密集的城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中,很多公共场所其实并不具备放风筝的条件。以一些城市公园为例,公园绿地要么不大,要么离人行道或者自行车道很近。
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实中,还是有不少人选择在空间并不大的公共空间内放风筝,一些公共空间不足的地方,也有人会在小区的公共健身区放风筝。
在此背景下,“风筝割喉”事件难免就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在一些靠近道路的地方,如果有人放风筝,对城市中选择骑车出行的群体就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比如,骑电动车的外卖小哥和快递小哥就是如此,电动车速度相对较快,一旦发生“割喉”事件,危险性较大。当下流行的变速自行车骑行也面临同样的风险。
近年来,类似的事件频见报端。2021年,云南昆明一外卖员在骑车行驶之时,就被风筝线勒住脖子;2017年,西安一男子骑车过大明宫时,被风筝线划伤脸。
更早的2016年,江苏一男子骑车也与风筝线发生剐碰,拉线缠入车后轮致车辆失控,男子被甩出当场身亡。一桩桩悲剧始终警示,在城市人流密集之处放风筝是个“危险的玩法”。
诸如公园、广场、开阔地等,是公众进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但随着“风筝割喉”事件的频繁发生,放风筝的群体与行人、骑行者等其他公共空间使用者的基本权益产生了直接冲突。
也因此,冲突双方关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权益和边界问题,引发了各方的持续讨论。有观点就认为,有必要对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内放风筝的行为予以更规范的规制。
这方面并非没有先例。如2022年,广西柳州市出台的《柳州市公园广场条例》明确,在规定的禁止区域内禁止进行放风筝等活动。柳州市部分公园也划有禁止放风筝区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爱好的人群都有在城市公共空间内开展休闲活动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在不少人看来,不能因为放风筝可能伤害到骑行人群的人身安全,就“一票否定”放风筝群体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权益。
毕竟,放风筝之所以与其他在公共空间内的群体产生冲突,本质上还是因为城市公共空间供给不足。况且,现实中,市民放风筝的行为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因此,与其“一刀切”地禁止,不如加以疏导。
比如,在划定市区禁止放风筝区域的同时,也要在市区周边空旷地带划定可以放风筝的区域,并且加强宣传力度,告知市民哪些地方可以放风筝。这既能保证这个群体的基本权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风筝割喉”问题的出现。
总而言之,“风筝割喉”事件背后,隐藏着对公共空间使用权益与使用边界的争议。如何杜绝风筝线在公共空间成为“夺命线”,是摆在包括城市管理者在内的多方主体面前的公共治理议题,显然值得更为深入和细致的探讨。(撰稿/苏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