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国内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常态化疫情防控压力较大。全国多地先后发出“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的倡议,鼓励公众就地过年,引发舆论热议。
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通知,鼓励企事业单位灵活安排休假,引导职工群众在春节期间尽量在工作地休假,广获舆论关注。截至2021年1月18日,全国超过25个省份倡导“就地过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河北、河南、山西等。微博话题“全国多地倡议就地过年”的阅读量达5.2亿次,3万网友参与讨论。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不少媒体和网友对“就地过年”的倡议表示理解和支持,但基于倡议的信息传播特征和具体实施细节,舆论仍存在疑虑和困惑。其中,倡议措施怎样落地、劳工权益如何保障,以及怎样弥补在外过年“无法团圆”带来的缺憾是网友最为关心的话题。
对于网友的疑惑,多地也纷纷拿出了更细化的措施来回应舆论关切。
比如,福建省泉州市对2月11日至17日留泉州过年的非泉州籍企业工会会员按每人200元标准网上申领新年红包,对留泉州过年的非泉州籍困难家庭的企业职工,每户给予一次性困难补助1000元;浙江省台州市补助标准原则为每人380元和280元两个档次;浙江省宁波市则打造了四重“春节礼包”,其中包括500元“现金红包”等。还有不少企业出台了一系列留厂奖励办法。比如厦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宣布拿出3000万元+红包,奖励慰问员工“留厦”,人均5000元。
在高额补贴的诱惑下,有打工人表示:“现在疫情形势严峻,公司不仅提供免费吃住,还可享受高津贴,决定留在公司过一个安心年。”
不只有红包、补助,一些地方还提供春节消费券、免费门票、免费流量、免费乘坐公交车等福利,甚至还有流动人口积分奖励、子女积分制入学加分。对此,不少网友纷纷表示“今年过节不回家,待在公司挣钱花”,“与其返乡隔离十四天,不如留下多赚四五千”……
如何抚慰“无法团圆”带来的缺憾,让“就地过年”充满年味,同样需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中国青年报》认为,这就要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要把“后续服务”做好、做足,从而安放奋斗在外的年轻人的乡愁。《安徽日报》强调,对于选择“就地过年”的务工者,企业、政府要提供舒心舒适的安排和服务,切忌“发个红包了事”。比如,可以组织外来务工者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让他们感受到“家的味道”,让他们与亲人们“线上团圆”,纾解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等。
疫情之下,健康平安过年应成为社会共识。相信在政府、单位、企业、媒体、社会等各方面的齐心协力下,“就地过年”也能让漂泊的游子过个好年。待到春暖花开时,再聚首、共团圆。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