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四年级以后,娃怎么从朋友圈“蒸发”了? | 睡前聊一会儿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发表时间:2021-02-04

打开朋友圈,总能遇到几个晒娃的家长。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从蹒跚学步到读书升学,一张张照片、一个个视频,仿佛一场见证成长的现场直播。可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场直播戛然而止。有人总结道,“四年级开始消失,五年级抱怨陪着写作业折寿,六年级完全消失,就像没生过孩子一样。”为何随着孩子长大,家长晒娃的热情却逐渐冷却?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1612403432258951.jpg

图源网络

有人开玩笑说,朋友圈有三宝:点赞、代购、晒萌宝。甚至许多不以为意的年轻人,为人父母后才发现自己也逃不过晒娃的真香定律。当孩子第一次喃喃地发出“爸爸”“妈妈”的声音,第一次张嘴大口吃饭,第一次明白1+1=2,第一次戴上红领巾……无数个成长的瞬间,占满了父母的记忆,也占领了家长的朋友圈。毕竟,父母用爱培育、用心呵护、用汗水浇灌,才换来孩子这颗小幼苗的茁壮成长。

只不过,这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美好,很快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逐渐暗淡下来。与孩子的成长结伴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作业、无休无止的压力。孩子品尝到了成长的烦恼,家长也懂得操碎了心为何物。有家长不由感慨,长大后的孩子已经被课外辅导、学业和游戏“雪藏”,哪里还经得起晒?与此同时,相比孩子的忙碌,父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白天辛勤工作,晚上还要“打第二份工”:接娃、送娃、辅导作业。一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道出了家长们的苦衷。尤其当“青春期”的孩子碰上“更年期”的父母,岁月静好已是奢求,哪有心情和余力在朋友圈苦心经营?

1612403496353730.jpg

图片来源:北海晚报

从晒娃到藏娃,是现实的被动适应,也是观念的主动转变。网上流传一张有趣的图,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是家长对孩子的期待和评价,曲线呈陡然下降趋势。人们打趣,在幼儿园的时候,家长对自家孩子的认知是天才儿童,小学的时候是顶尖高校,到了高三觉得能上大学就行,而到了大学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仅是顺利毕业。有的父母明白了自己的孩子并非“别人家的孩子”,还有的父母则是不愿意把娃变成“别人家的孩子”。“不在朋友圈晒娃,既放过了自己,也放过了别人”成了不少家长的选择。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本来晒娃的初衷是记录与分享,但在观众的目光凝视之中就可能变了味道,摇身一变成为凡尔赛式的“凡言凡语”。“不晒”虽然沉默,却表达出了一种态度,既能避免日后大相径庭的尴尬,也拒绝给别人制造焦虑,岂不美哉。

也要看到,“晒娃一时爽,一直晒娃娃不爽”。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社交圈、朋友圈,家长也逐渐认识到可以为孩子做事,却不能代替他们成长。面对一个独立的个体,放手不是“不管你”,而是从孩子的身边“抽离”出来,只在需要的时刻提供关心,在他辨不清方向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孩子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也不是完成家长未实现梦想的工具。从主动晒孩子转为给孩子的朋友圈点赞,是每个家长都要学会的转身。

由此观之,“四年级蒸发”现象,“蒸发”的不是娃,更不是心里的爱、肩上的责任。孩子在长大,父母也在老去。看着子女成长、目送孩子出发,个中甜蜜与苦涩藏在父母的心底。

这正是:晒娃戛然止,冷暖我自知。娃大且放手,重拾青云志。 (文 | 张顿)


【上一篇】不做悲情“樊胜美”,当学不屈“苏明玉”

【下一篇】沈阳一月子会所多名婴儿染肺炎,别让整个行业被污名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