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大学生买公益证书,人生岂能掺假?

来源:中青评论     发表时间:2021-04-27

根据中青报记者的调查,加盖公章、写有名字以及志愿服务时长的公益证书,竟可通过网络渠道买到,网络竟然成了“公益造假”的重灾区。这些被明码标价的证书,被分为官方版、精装版、普通版等多种类型,有的商品链接还有“高级防伪,唯一证书编号”等字样。活跃在网上的那些涉嫌伪造、贩卖证书的商家,正源源不断地向社会售卖假证。 

公益证书造假的背后,是和证书相关的利益。现实中,购买公益证书的多数是大学生,而造假的证书,可以帮助他们加学分、评综测、申请奖学金,对考研升学、出国留学等也有好处。当然,这种现象长期存在,也和颁证机构存在管理疏漏、高校审核不严有关。 

1619515372338889.jpg

即便如今造假商家主要在网上活动,但网络只是流通渠道,如果颁发机构保持足够的严谨性,而高校又能细化审核,学生造假被拆穿的概率就会增大,他们企图造假的想法也会随之减少。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互联网平台的约束机制,强化执法部门逢案必办的决心,便可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

高校在评奖评优时设置“公益活动”一项,主要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益,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公益证书,便是展现学生公益活动参与程度的凭证。 

想要规避学生公益造假行为,高校要加强证书审核工作。首先,必须完善奖励评价体系,注重价值导向。评价体系要鼓励学生参与公益,但不能让公益和奖励过度挂钩,否则学生的公益体验会被功利化,引导学生完善自我的效果难以达成;同时,要细化审核,必须明确审核规则,不给企图证书造假的学生留空子。 

审核环节的严谨细致,能排除商家炮制的“野鸡”公益活动,但学校也要明确证书造假的惩罚,让学生知道造假的代价,倒逼其诚信做事,切实参与公益活动。由于学生在校时间比较长,学校不妨多组织志愿公益活动,方便学生投身公益。 

以马拉松志愿服务证书为例,在记者以高校教师身份联系核实造假证书后,对方竟表示该证书的确由组委会所发。对公益活动主办方或组织机构来说,证书颁发必须体现权威。如果造假证书风行,活动方又不能主动证伪,对那些真正获颁证书之人是不公,也有损活动的品牌影响力,不利于公益活动的可持续性发展。主办方颁发证书,必须有针对性,而不能胡发滥发,同时要能长期追溯核验。 

令人愤怒的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竟然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造假证书上,无疑是莫大的讽刺。 

1619515417362111.jpg

公益证书由正规机构或组织颁发,是对参与公益人士的表彰和鼓励。那些明明没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却想走捷径、以造假证书谋取声名利益之人,有悖于公益活动之道。如果公益造假现象继续泛滥,无法被有效纠正和治理,将扭曲纯粹无私的公益精神,催生出浮躁功利的风气。 

对大学生来说,只有带着一颗纯粹的心,才能更好地投入公益活动之中。那些企图造假的学生,要悬崖勒马,纠正自己追名夺利的浮躁心态,坚守做人的诚信底线。(撰文/白毅鹏)


【上一篇】高速岔口罚单累计1.2亿,“验收合格”应在群众心中合格

【下一篇】网约车司机跑40公里等30分钟被取消订单,平台也应共担风险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