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一些城市的公共自行车相继退出市场运行,存车点、锁车桩等设施也被陆续拆除。这些空间随即被互联网企业的共享单车“占领”。这些自行车的进与退,也为城市治理留下了思考。
公共自行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年到2010年左右,由政府部门主导推出了大批有桩自行车。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政府部门在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时,开始思考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于是,尝试在汽车站、地铁站附近设置了有固定停车装置的自行车。然而,由于取车手续较为复杂、停放地方又过于固定,加之管理和服务效率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大部分有桩自行车并没有得到市民的追捧。
这一现实倒逼政府部门转换思路。2010年到2014年这个阶段,一些地方政府开始鼓励由市场主体运营城市公共自行车。当时,不少企业参与其中,一些风险投资也看好这个领域。但这一时期仍以有桩单车为主,交通的便捷度不高、市民的消费欲望仍不够强烈。
但另一方面,由企业来经营公共自行车的优势已经初显,更强的服务意识、运营能力等因素碰上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进而催生出了摩拜、ofo等一批共享单车品牌。网络推广和无桩化运营,一下子激活了用户。共享单车市场开始进入激烈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共享单车无序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目共睹,各大城市纷纷在保有量、市场准入、规范运营、企业责任等方面打“补丁”。眼下,共享单车虽然仍存在乱停放、收费不合理等问题,但总体上说,车型相对固定下来、数量已经较为适度,政府部门的治理规则渐渐明晰。相比之下,作为历史产物的公共自行车则已经没有了竞争力,“退市”实属必然。可以说,这一路走来,初衷良好的公共自行车始终不温不火。究其症结,关键在于用户思维、服务意识、推广能力的不足。
如今,由企业主导的共享单车承担起了服务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之责。但前些年的“彩虹大战”证明,企业的技术能力和服务意识更强,但责任感不足,单纯依赖企业并不能运营好这一公共产品。从城市治理的角度来说,还是需要政府部门与运营企业发挥各自优长,进而形成合力。
首先,城市的行政执法部门应该履职尽责。针对城市道路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等现象,加大巡查和执法力度,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企业予以处罚。其次,共享单车的运营企业要时刻监控自己的产品状况,既关注单车质量,也关注投放位置和密度,尤其是完善网络服务,确保界面友好、使用便捷、收费透明。再次,广大市民应遵守法律法规,规范用车停车,维护好交通秩序。
出行便利关系市民的获得感。共享单车回应现实痛点,也利于环境保护。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的变迁证明,在技术与服务方面,企业确实有其长处,但必须辅以政府部门的精细化治理,才能激发出最大红利。历经时间的淘洗,共享单车渐入正轨,但仍需各方共同努力,让其行稳致远。
撰文:王丛虎(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聘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