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临期食品成年轻人新宠,让“反浪费”成为一种“流行” | 新京报快评

来源:新京报评论     发表时间:2021-05-17

微信图片_20210517094843.jpg

▲某社交平台上的临期食品社群。图片来源:社交平台截图


近日,“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百亿”话题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过去一年约有200多万用户购买临期食品,其中以年轻人为主,包括90后、大学生、二三线城市上班族等。一盒售价15元的曲奇,作为临期食品打折促销,只要8元就能买到。便宜划算,成为不少年轻人选择临期食品的理由。

提到临期食品,在过去似乎跟追求消费品质的年轻人没什么关系。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购买临期食品的队伍中,成为他们的新宠。

有社交平台上的相关社群中汇聚着4万多名成员,秉持着“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的态度,互相安利临期食品的店铺、分享购买经验,不再将其视为抠门、寒酸,反而注入了便宜好物、低碳环保、减少浪费的新风尚。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选择临期食品是一种不错的节俭生活方式。这背后不仅与反食品浪费的社会大环境相关,也反映出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购买商品本身符合个人主体需要,“面子”的事可以放一放。


1621216627628477.png

▲某购物平台上的临期食品。图片来源:购物平台截图


确实,这种对冲“面子消费”的去繁就简的消费观念,不仅能给个人荷包减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浪费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仅城市餐饮业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相当于3000万人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量。节约粮食,实则在耕种“无形粮田”。以此而言,临期食品成新宠,既是消费观念的“返璞归真”,也是贯彻“反食品浪费”的一次实践。

不过,也应当注意到,这种消费风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临期”和“过期”仅一线之隔,跨过这道线,安全就有可能变成了有害。由此,临期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或将成为商家商誉的一部分。

如,商家存储食品时符不符合规范,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与实际保质期是否一致等。在此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管,显得尤为必要。

总之,安全、合理地利用好临期食品,一方面,要加强监管,避免“临期”变“过期”,伤害了消费者的胃和心;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商家相关优惠,让“临期销售”不单单是一种营销行为或针对《反食品浪费法》的合规手段,更能成为全社会节约粮食的共同举措。

□李有理(媒体人)


【上一篇】网红产品连翻车,明星代言人不能只拿钱不担责

【下一篇】接种超4亿剂次!本土疫情再现,是时候告别“疫苗犹豫”了!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