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有人大代表提出的“政府倡导各方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让业者有尊严”这一建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近日予以答复。答复函称,“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对标中央主要媒体报道,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新闻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并指导督促本地媒体加大对‘来深建设者’宣传力度。”
对此,有媒体评论称,对“农民工”歧视与否,不在于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关键在于实行什么样的经济社会政策。与其关注“农民工”称谓,不如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存条件与流通渠道。
“农民工”这一概念,是特定时期的历史创造,时至今日其依旧有着鲜活的时代内涵。作为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说法,“农民工”因其凝练的概括性、描述的准确性以及广泛的认受性广为流传,并为政府文件、公共法规的正式行文所吸收。
比如说,2019年12月4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也采纳了“农民工”表述。这事实上说明,“农民工”实则更多还是一个中性称谓,而并没有明显的负面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民工作为劳动者应享有的基本权利,比如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农民工子女教育、劳动保障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取消农民工身上所附着的不合理限制,让他们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待遇,努力为他们创造更为公平的社会和就业环境。
其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打上鲜明时代烙印的“农民工”出现了代际更替,告别了社会大众对他们“肩挑背磨”“日晒雨淋”的传统印象。今年8月,人社部发布《2020年北京市外来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显示,北京“新生代农民工”占比达到50.1%,男性占比高于女性。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21.2%;就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为7.9%,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在所有行业中增幅最大。
最后,川观新闻发表评论称,其实,“农民工”仅仅是一个称谓而已,与人的姓名是一个符号别无二致,与其煞费苦心地在更新称谓这一“面子工程”上“打嘴仗”,还不如真心实意地在为农民朋友办实事这一“里子工程”上“见真章”,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千方百计保障他们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不遗余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朋友地位不断提升、人格受到更加尊重、价值得到应有回报、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