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国庆长假,未成年人迎来网游新政下的第一个“十一”假期。孩子们还在毫无节制地玩游戏吗?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所有网络游戏企业仅可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向未成年人提供1小时服务。这一通知被称为“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根据这一规定,今年“十一”假期,未成年人仅可在每天20时至21时登录游戏,其余时间禁止登录。
媒体调查发现,十一假期,一些知名游戏严格执行网游新政,非上述时间点,未成年人禁止登录。但仍有一些平台漏洞重重,比如有的游戏平台单机版游戏无需认证、注册,打开即可玩耍;还有的游戏需要注册认证,但在等待实名认证结果之前,依然可以正常游戏。
当然,更为无奈的是,一些未成年人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登录,绕过了平台的限制,让实名认证成为形同虚设的防线。
↑孩子在“十一”假期中玩游戏。
目前来看,网游新政确实大大限制了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初步起到了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的作用,保护了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但是,新政的出台并非一劳永逸,切实保护未成年人健康用网,仍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方面,少数游戏平台仍未严格落实相关要求,导致游戏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因此,相关部门对游戏平台的监管仍需加强。
另一方面,家庭内部的“不作为”同样会让防沉迷系统流于形式。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企业、社会、家庭等各方力量的通力合作。在“史上最严”防沉迷规定之下,大多数知名游戏平台严格落实新政,尽管还有一些操作层面的细节有待进步,但实际上,防沉迷的“主战场”可能更多地转移到了家庭内部。
外部的防沉迷系统再强大,也防不了部分家长的放任不管甚至溺爱。利用家长的身份信息登录,让家长人脸识别后进入游戏,这些家庭内部的漏洞无不显示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未成年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光是青少年本身的问题,很可能也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有观点认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于网游是因为缺乏关爱,如果父母能更多地陪伴孩子,孩子自然就不会沉迷于游戏。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完全正确。家长的陪伴与网络游戏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从家庭内部来说,要解决好游戏沉迷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建立起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
人人都有休息娱乐的需要,而游戏满足了这种需要。这也是我们没有一刀切地禁止、而是限制青少年玩游戏的原因。但是,放任自流显然又违背了这一初衷。因此,家长必须引导孩子了解游戏的价值,学习抵制游戏的诱惑,明白学习与休闲娱乐之间的不同重要性,处理好玩与学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和平沟通之下,订立玩游戏的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从源头上斩断沉迷的可能性。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沉迷成为不少家庭普遍的烦恼之一。网游新政的落地,一定程度上预示着防止青少年沉迷于网游,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时刻。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和青少年自身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土土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