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户外广告缺乏安全认证,成为悬在头顶上的“定时炸弹”;门店招牌只用胶水粘住,“飞来横祸”不时降临;户外广告招牌长期处于无主状态,“僵尸招牌”隐患突出……近日,《半月谈》调查发现,近年来,部分城市户外广告招牌安全事故频发,广告招牌设置乱象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顽疾。该文章一经发出便引发舆论关注。
文章指出,近年来,尽管一些城市大力整治广告招牌乱象,相关事故仍时有发生。由于经营主体安全意识不高、城管等主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等原因,当前广告招牌安全管理仍存较大难题。
其一,审批备案制度非强制,市场主体登记不主动,安全监管部门难以掌握情况。据了解,目前负责广告招牌审批备案的部门只负责登记,而安全监管部门不干预备案,缺乏排查风险隐患的抓手,以致相关制度约束力不强。南昌市行政审批局数据显示,今年截至8月份,全市仅有42个单位主动申请大型户外广告设置。
其二,现有管理规范的约束性有限,安全漏洞较大。调查发现,即使部分市场主体主动提交申报材料,其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也难以甄别。“单看申请人提供的照片,是找不出问题的。有些申请人甚至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也先建再申。”南昌市行政审批局城市建设科工作人员黄若文说,对大型户外广告设置现场跨部门联合踏勘很有必要。
其三,现有的户外广告牌安全检测机制也存在漏洞。根据南昌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办法,户外广告及其设施的设置者每年应当对户外广告设施进行安全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告知城市管理主管部门。但这项工作属于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不具备强制性。
其四,面对巨量的广告招牌,监管不足的困境凸显。受访基层干部认为,广告招牌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事前预防,事中事后的监管只能是修修补补。当前城管部门人员专业性不够、人手有限,平时靠人力上街巡查和肉眼判断,一旦出事难以补救。
面对庞大的广告招牌体量,监管力量日益显得捉襟见肘。业内人士建议,在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审批监管联动的同时,探索推广大数据智能化监管,加强审批、城管等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畅通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安全隐患上报渠道,及时排查风险。
对此,《北京晚报》发文认为,户外广告,折射出一个城市的商业氛围,也体现城市规划管理的能力。只有在制度化、法制化、精细化的大前提下,相关管理部门多管齐下、通力协作,才能使户外广告日益步入安全规范的正轨,亮化、美化一座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深圳特区报》也刊文表示,归根结底,破解户外广告招牌乱象关乎城市治理水平。城市治理需要细心、耐心、巧心,也需要有敬畏之心,需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换言之,要有责任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故此,莫让户外广告招牌沦为监管“盲区”,对户外广告招牌不是该不该管的事,而是如何管、怎么管到位的事。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