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从“李子柒”到“张同学”,乡村生活缘何成了“流量密码”?

来源:新京报     发表时间:2021-12-02

1638414049788370.jpg

▲“张同学”。图/“张同学”社交平台截图

这几天,一位博主“张同学”在网上火了。

他是一位来自辽宁营口普通的农村青年,每天用视频记录着自己简单的乡村生活。

早晨睡醒了,收拾一下床铺,加工昨晚的剩饭,匆匆忙忙吃掉,有时和亲朋好友在家里聊聊天。这种“流水账”式记录,仅仅两个月,39条视频,张同学涨粉便已超过700万。

张同学不是第一位展现乡村生活的网红,在他之前,李子柒更有名。但与李子柒视频显而易见的滤镜不同,张同学的视频更显粗粝,也更有一种乡土感。他的面容也不精致,生活场景更是肉眼更见的粗糙,也更贴近于人们真实印象里的乡村。

1638414111395299.jpg

▲“张同学”视频中展示老物件。图/“张同学”社交平台截图

张同学拍的是农村,但视频产品却是属于城市语境的,是“工业化生产”的产物。也正因为他的专业,网上也有人质疑他是有团队的。张同学回复说“没有团队,都是一人完成”,不过依然有很多网友不信。

其实,张同学有没有团队并不重要,今天,我们看待乡村生活没必要居高临下,觉得它们必须得是“完全真实”才有意义。城市可以拍大片,是艺术创作的背景板;乡村也应该是平等的,完全有资格成为艺术的母题。

这才是张同学,以及许多乡村网红的意义,他们证明了一种乡村生活的“价值”——被欣赏的价值。这是一种高级的价值,即乡村具有了审美意义,而不只是原始的居所,反而成了一种田园牧歌的理想化投射。

从这个角度看,其实李子柒和张同学的作品本质上没有区别,只不过风格不同,一个浪漫主义、一个现实主义,但其实都是关于乡村生活的“作品”。

可以试想一下,最真实的乡村生活,本质是无“价值”的,不会有观众,也不会有人直接从生活场景中获益。只有经过张同学、李子柒等人的视频创作,乡村生活才可能被呈现,才可能拥有观众,并进入文化消费的体系。当然,网红本身也能致富。

所以,这些短视频来自农村,观众却来自城市;反映的面貌看似是淳朴的,内在逻辑却是现代的。

1638414146607662.jpg

▲“张同学”发布的作品。图/“张同学”社交平台截图

而“张同学们”更有价值的启发意义在于,人们的审美口味其实是多元的,那些在创作谱系里被自动过滤掉的场景,也是有价值的。文化生产应当去追求一种丰富内涵,擅于从生活中挖掘,千篇一律地展现所谓“精致”“光泽”,琉璃易碎的萎弱内核,其实很容易让人厌倦。

在这个背景下,动辄火一两个张同学之类的创作者,也就不奇怪了。前不久还有个工地主题的网红“大猛子”同样走红网络,他的视频也就是工地里的那些事,工人的生存状态,怎么“打灰”,怎么“要华子”。就这种直击生活的视频,同样不乏观众。

其实互联网起伏是很快的,网红也未必就长盛不衰,或许过几天流量又会找到下一个爆发口。但他们留下的启示却是值得长久回味的:那些平凡与普通,也值得一场轰轰烈烈的万众瞩目,一次入木三分的价值重塑。


特约撰稿人/夏研(媒体人)

【上一篇】教师轮岗见实效,要过几道关?

【下一篇】“喊号子”式引导呼吸,这位护士走“肺”更走“心” | 沸话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