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舆论聚焦

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用道德绑架“逼捐”?

来源:新京报     发表时间:2020-02-27

日前,潘长江和女儿潘阳在个人社交平台晒出系列逗趣视频,无意中曝光的房间内景以及身后红酒柜,引发不少网友关注,被质疑炫富。很快父女俩便遭到道德绑架——不少网友留言追问,“捐款了吗,捐了多少”,“已经是不差钱了,我就想看看他捐了多少钱”。

面对网友的道德绑架,潘长江直言不讳地回怼道,“不要道德绑架,肯定比你捐的多,就是不想晒”。只是它并没有让所有人闭嘴,一些质疑者继续诘问,“这么危难的时候不要拍那么高兴的段子”。

不得不说,都2020年了,在现代慈善理念已广为人知的背景下,却依然有人搞道德绑架,让人惊诧。而就现实来看,在“抗疫”的一个多月中,我们看到民间迸发出庞大的慈善热情,不论是公共人物还是普通人,都以各种形式驰援这次疫情,他们的表现配得上尊重。在此时对一些人搞道德绑架,实是与当下抗击疫情的公共情绪格格不入。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是,慈善捐赠,原本是基于恻隐之心的善举,捐还是不捐,捐多少,是个体与机构的自由,谁都没有权利去逼他人捐款,外人也完全没必要对着榜单对名人进行“揪斗”。

或许,在一些网友看来,一些人利用社会资源赚了钱,取得了名利,就应该积极回馈社会。但一方面,他们只要收入来源正当,遵纪守法,就无可厚非,不能还是抱着“有钱就得捐”的逻辑去道德绑架他们;另一方面,大疫面前积极驰援固然值得感念,但所谓“捐是情分,不捐是本分”,把慈善搞成强行摊派只会让行善者寒心。

一些人之所以搞道德绑架,其实是默认了“捐款就要广而告之”的逻辑,但这庸俗化了慈善。

真实是评判慈善的基本原则,而不在于别人知不知道。慈善不是宣示,不是姿态,更不是“我慈善故我在”。有些人不表态未必他没捐款,不分事实的“逼捐”,违背慈善奥义 。

显然,如果慈善一旦被绑架成了道德负担,以后不管一些人有没有付出爱心,都会变得如履薄冰,担心达不到网友预期,反而会消耗慈善热情。

只有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慈善才能够聚沙成塔。事实上,像这次韩红就做的不错,她发布的爱心捐赠榜单,罗列了捐赠人员名单,但没有公布具体的捐赠金额,并且强调“排名不分先后”。爱心不分大小,一个慈善热心爆棚的社会,理当有这样的基本共识。

需要指出的是,要反对的不仅仅是逼捐行为本身,更是逼捐背后道德绑架逻辑。比如潘长江回怼之后,还有网友认为,捐不捐无所谓,但这时候不该拍欢乐的段子。其实两种质疑,本质上是同一种逻辑,都是拿着放大镜去对当事人进行道德拷问,无限拔高当事人的责任,但这超出了言论表达的边界。

有必要再次重申,道德律己不律人。无论是慈善行为,还是日常的生活举动,公众人物有义务接受严格的审视,但舆论的围观审视,不能越过正常监督的界限,滑向道德绑架。


【上一篇】多地复工后出现疫情,“防火防盗防同事”非戏言

【下一篇】报告文学 | 青春战歌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