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大河舆情网    当前时间

首页 >  本期看点

干旱地区“长出”人工湖 如此造景可休矣

来源:大河舆情     发表时间:2023-12-21

干旱少雨的甘肃张掖,却“长出”不少人工湖,形成相当规模的水景,水从哪里来?

近日,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查甘肃发现,张掖市甘州、临泽等区县有30余处人工水面存在违法违规问题,水域总面积6000余亩,相当于560个足球场大小。比如其中芦水湾景区,于2011年未批先建3片人工水面,开挖方量465万立方米,水域面积2250亩,一直未办理取水许可证,仅2022年就从黑河取水2600万立方米,相当于两个杭州西湖的蓄水量。如此庞大的水面景观,与当地“水资源短缺,用水矛盾突出”的特点形成强烈反差和对比,令人咋舌。目前,整改正在进行、追责已经启动,相信当地能够吸取教训,也给其他地方敲响了警钟。

俗话说,“有多少汤泡多少馍”。应当看到,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对保障生态安全意义重大。那些打着生态修复旗号,却完全忽视自然规律,搞“拦河筑坝”“违规取水”等,不仅不符合“以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反而是对生态更大的破坏。

同样,不考虑客观实际,通过“挖湖造景”等竭泽而渔的方式发展旅游,表面看“造福人民”“服务百姓”,实则修建、维护以及弥补破坏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收益,反而给发展带来沉重包袱。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不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倘若违背规律、脱离实际,这“金山银山”定难长久,绿水青山甚至都可能失去。

《人民日报》评论称,说到底,“圈水造景”、一门心思搞“生态形式主义”背后,还是政绩观出了问题,反映的是一些地方只顾局部和眼前利益,而没有算综合账、算长远账。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任何一项工作成效,最终还是要用老百姓的获得感来衡量。广大党员干部不慕虚荣、不务虚功、不图虚名,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精准施策,常怀为民之心,多做利民之事,就一定能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工人日报》发文指出,“越缺什么越要炫耀什么,其实是一种自卑”,网友的话道出了几分问题的实质。当不少地方在生态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积极探索出若干有效路径之时,个别地方如果仍然热衷于烧钱造景,那么,实在应该引起深刻的反思与警醒。各地实践告诉我们,基于地方实情的对症下药才是发展良药,“打肿脸充胖子”只能糊弄一阵子,最终很可能不得不付出难以估量的代价,这样的闹剧不该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了。

中国环境亦发文指出,人人都渴望居住在优美清洁的家园里,但要用系统观进行科学谋划。城市建设要算综合账、算长远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更不能焚林而田,竭泽而渔。“违规取水”“挖湖造景”等“生态形式主义”好看一时,贻害长久。别真等到后果积重难返才悔不当初,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又一次及时地敲响了警钟。(白露)


【上一篇】1个正式工背后1.8个临时工,困局如何解?

【下一篇】明确“返还”原则 让彩礼回归“礼”而非“财”

首页 |大河舆情 |监测中心 |舆论聚焦 |教育产业 |舆情分析 |基层声音 |关于我们

地址: 郑州农业东路 28 号 河南日报报业大厦    电话: 0371-65798560   65851966    联系人: 岳书芳 纪胜楠    邮编: 450000

版权所有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大河舆情网 © 豫ICP备13010437-6号
信息产业部备案管理系统网址:https://beian.miit.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