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最高法、民政部、全国妇联联合召开治理高额彩礼新闻发布会。会上发布了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同时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涉彩礼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规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司法解释强调了禁止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的原则,并对彩礼的范围、返还的条件、当事人的确定等予以规范。
“男子给106万元彩礼结婚不到3个月离婚,法院判返还彩礼80万元”。以上即为人民法院涉彩礼纠纷典型案例之一。
近年来彩礼数额持续走高,涉彩礼纠纷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甚至出现因彩礼返还问题引发的恶性刑事案件。由于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未办理结婚登记却按照当地习俗举办婚礼并共同生活,以及已办理结婚登记但共同生活较短等情况,无法适用此前的司法解释规定,也使得彩礼是否返还以及如何返还成为难点。
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明确处理涉彩礼纠纷的原则,将共同生活时间、婚姻登记、孕育子女等作为返还彩礼的重要考量因素,既重视妇女权益,又妥善平衡了双方利益,充分体现司法实践中的敦本务实、与时俱进。
从此次最高人民法院的具体表态来看,一个基本态度是,彩礼可以有,但必须合情合理,在双方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也在当地群众普遍认可的范围内。对高额彩礼坚决说“不”。
同时,公布典型案例,既是为了完善与更新相关法律法规,更是为了重申让彩礼定位于“礼”而非“财”的原则,积极倡导公众以实际行动营造健康、节俭、文明的婚嫁新风。
针对婚俗、彩礼问题,相关部门一直在加大综合治理。2020年民政部印发指导意见,强调开展对天价彩礼、低俗婚闹等不正之风的整治;2022年8月,八部门联合发布《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有效遏制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河北省河间市、广东省广州市等15地还被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为推进婚俗改革提供鲜活样板。
值得注意的是,要从根源上解决高彩礼以及彩礼纠纷问题,不仅要提倡移风易俗,反对攀比跟风,也要在城乡二元发展、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上想办法。
对此,澎湃新闻发表社论指出,公布的典型案例也再次提醒公众,使婚姻演变成物质交换,只会对彩礼给付方造成经济压力,破坏双方的感情,影响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不管是婚姻当事人还是双方父母,都应该从家庭幸福长远打算,理性对待彩礼给付。总之,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才能让婚姻始于爱,让彩礼归于“礼”。
《钱江晚报》发表评论称,一份份彩礼,关系着文明。若天价彩礼真被整治到位,将利于个人、利于家庭、利于社会。当文明婚嫁的新风,吹拂着年轻人的面颊,当父母不再把彩礼多少当成衡量爱与幸福的指标,而是尊重孩子的情感选择,那么,无论是个人和家庭的快乐与幸福,还是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与文明,都能提升“高八度”。(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