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2018年8月10日《大河舆情》第193期)
7月26日晚,“新电商第一股”拼多多在上海、纽约同时敲钟,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市场。拼多多上市了,但这家年轻公司所面临的争议却越来越大,舆论场开始纷纷聚焦拼多多涉及假冒伪劣、山寨产品等问题,舆论呼吁企业经营应守住商业底线,不能以穷人之名原谅拼多多售假。
拼多多事件舆情发展脉络
7月19日,母婴品牌“爸爸的选择”指控拼多多在明知是假冒商品的情况下仍销售印有该公司商标的产品。
7月26日,拼多多在美国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开盘价26.5美元,市值一度逼近340亿美元。
7月28日,创维电视发表声明称,拼多多上销售大量假冒创维品牌的电视产品,严重侵害其权益。
7月29日,童话大王郑渊洁发布微博,称拼多多上的店铺销售盗版图书。
7月30日,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拼夕夕(拼多多)上市让中国打假倒退20年》在网络疯传。
7月31日,拼多多在一天之内接连发声三次回应舆论质疑,一是否认近期网络舆论对拼多多的恶意污蔑;二是发送了员工内部信,称要坚持本分;三是再次就近期风波进行回应,称“针对拼多多不公平”。
8月1日,在汹涌的舆论质疑之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上海市工商局约谈拼多多,对媒体及消费者反映的山寨产品、傍名牌等问题开展调查。
8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发布关于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力度的通知,获得舆论点赞认可。
8月3日,经过一系列的舆论质疑,拼多多股价连续三日暴跌,市值较最高点蒸发了近100亿美元。
从诞生之日起,关于拼多多假货、骗局、砍价黑链等负面报道就与其一路随行。拼多多上市首日便大涨四成的惊人业绩在彻底颠覆网友认知的同时,也让舆论矛头开始纷纷对准拼多多。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名人参与到“围剿”拼多多的阵营中,各类网络舆论也在推波助澜。
这场舆论风暴中,拼多多的回应非常抢戏,但却适得其反,不仅没有转移注意力,反而将身上的火越烧越旺。其中引发最大争议的是创始合伙人达达在上海发布会上的几点说法,包括假货不是有了拼多多才出现的,淘宝和京东都出现过,让3岁的拼多多承担假货问题是不公平的等。将这段话置于回应负面质疑的场景中,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如《新京报》微信公众号“沸腾”评论所言:“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理应直面平台自身的问题,并主动承担平台责任,而不是像个孩子一样,满腹牢骚地说,我的问题其他人也有,将责任甩锅给行业、社会与人性。”
而且,这一轮舆论危机的症结在于销售侵权假冒商品,不解决该核心问题,争议将始终伴随拼多多。《人民日报》在8月2日发布的微评中指出:“购物平台不能沦为山寨厂商赖以生存的温床,否则不但伤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更会透支平台声誉。”这篇微评甚至使用了“防止拼多多沦为‘坑多多’”这样的严厉标题,可以说,这既是对拼多多须守住底线的告诫,也是对拼多多须规范发展的期待。
其实,从7月中旬拼多多被公开指控售假,到7月26日挂牌上市,再到今天,这期间指控接连出现、媒体持续跟进、批评愈发凶猛,俨然一副大型公共事件的景象,这恐怕会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被提起、被引用,从而对拼多多造成反复的负面影响。需要警惕的是,随着“拼多多7.5元奶粉是菊花晶”等问题的陆续曝光,拼多多舆情危机恐会持续蔓延,未来怕是还会迎来新的舆情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