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点事件可以折射出一段时间内的社会舆论态势。根据大河舆情网“24小时热点排行”(以下简称“热点排行”)栏目近十天的数据监测,我们可以发现,近段时间内教育类话题增多。
6月11日,“教育部要求严格国际学生申请资格”登上当日热点排行榜首。高考在即,教育部调整了国际学生进入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学习的门槛,防止有些人浑水摸鱼,对其他学生造成不公,收获舆论好评。
6月12日,“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16年”登上热点排行。据媒体报道,6月10日,山东冠县高考“落榜生”陈春秀意外发现自己曾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随后辗转多个部门求证此事,并终被证实。前有仝卓修改学籍,后有山东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再加上近日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生陈某某被曝修改成绩保研一事,每一件都关乎教育公平,引发舆论热议。
6月11日,北京发现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随后相关消息就不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近十天来,衍生话题不断登上热点排行,仅6月17日,就有四则相关话题登上热点排行,“北京市中小学各年级一律停止到校上课”是其中一则。疫情与教育的叠加,令大家颇为关注。所幸,在北京市迅速有效采取一系列精准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了控制。
在教育类话题备受关注的当下,教育部晒出了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账单。去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50175亿元,首次突破5万亿。从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出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
那么,为何近期教育类话题增多?
一方面,随着高考、中考乃至毕业季的来临,相关消息和报道增多。另一方面,从舆情的角度讲,一个话题能否引发舆论的广泛热议,并酿成舆情风波,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热点契合了某种社会情绪。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尤其涉及教育公平问题,更是一触即发。
不过,从上述这些热点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国家维护教育公平的强大决心。无论是堵住假留学生进入高校的漏洞,还是对仝卓修改学籍、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修改成绩保研等个案的纠正,快速而严厉的处置契合了民众的呼声。当然,在对个案的处理之外,教育部门还要从制度上细细规范,以防再被人钻了漏洞。
除了教育,近期有关基层、政务的话题也颇多。
今年,突发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广泛影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对此,中央部门集中晒账本,带头过紧日子。政府过紧日子的背后,是为了让民众更好地过好日子。可以看出,政府虽然在节俭开支,但是对脱贫攻坚、“三农”、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的投入却“只增不减”。此外,要注意,政府过紧日子,不等于要让基层干部过穷日子。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基层干部,要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现在留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为了让干部们敢于直面问题、主动暴露问题,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探索实施窗口期免责工作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在窗口期内主动暴露问题。此举推出后,彻底解决了一批问题,也为挤干脱贫水分、高质量脱贫提供了经验。
受到舆论好评的还有山东烟台福山区的政务服务大厅里的“吐槽找茬窗口”。该窗口供在大厅办理业务不顺利的市民吐槽投诉。政府机构设“吐槽找茬窗口”供民众表达不满,在以往并不多见,这凸显了政府服务的“用户思维”。
通过对近十日热点话题的梳理,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是大家比较关心的话题,哪些容易引发舆情。这些信息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