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李·桑代克于1920年在他的论文《 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提出的。
百科定义:晕轮效应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晕轮效应。不难发现,拍广告片的多数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而很少见到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是因为明星代言的商品更容易吸引消费者,尤其是该明星的粉丝购买。
然而在舆论场中,沉浸在“晕轮效应”中的受众,尤其是粉丝就可能因为明星光环模糊了眼睛,言行反而对舆论产生火上浇油的效果。比如之前遭到多家党媒点名批评侮辱女性的PG One《圣诞夜》歌词,虽然PG One本人发微博道歉,但沉浸在PG One明星光环中的粉丝竟然开始怼天怼地为其“抱不平”,导致此后PG One迅速出圈,巡演告停、音乐作品全网下架。
因为晕轮效应,饱尝苦果可不止是PG One。PG One事件爆发后,多家与PG One合作、互动的品牌都迅速删光了相关微博和官宜资料,唯独麦当劳在负面舆情发生几天后还保留着嘻哈节目期间的互动微博,引发民众抵触情绪,认为麦当劳还在包庇支持劣迹艺人。
在社交媒体时代,舆情突发、高发、频发都是常态,对企业和政府来说,被误读和误解的机率大大提升,企业和政府尤其要注意“晕轮效应”所引发的舆论,不要让自己的形象被恶名“标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