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2018年9月21日《大河舆情》第197期)
9月中旬,台风“山竹”的有关消息如同其风力般,强势占据各大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据新华社报道,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于9月16日下午5点在广东江门台山海宴镇登陆,属强台风级。
根据大河舆情监测中心数据显示,7天内(9月12日至18日)全网关于台风“山竹”的信息量将近300万。其中微博为主要舆论场,信息量占到总数的88.81%。微博上关于台风“山竹”的话题热度极高,截至18日,“台风山竹”“山竹登陆”“台风山竹强势来袭”三个热门话题阅读量分别达到20.3亿、6.3亿、2.4亿。
为了应对台风“山竹”的到来,应急管理部、气象、交通等各部门,以及广东等被侵袭省份的各级政府都严阵以待,各级政府部门、媒体也是早早宣传介绍各类应急、自救知识,如储备足够食物,包括停课、停业等应对工作井然有序开展。总体来看,这次对“山竹”的灾害应急,至少有三个方面值得肯定。
首先,从预报到各级应急救援体系的启动都非常充分。技术的进步让预报工作早早就开始,对于此次台风来袭,中国气象局启动FYESM(《风云卫星国际用户防灾减灾应急保障机制》),调用风云二号F星从16日下午2点开始针对“山竹”开展扫描观测,每6分钟更新一张菲律宾周围区域的卫星云图。
今年刚组建的国家应急管理系统也发挥出了应有的效力。此次“山竹”来袭,应急管理部早早部署广东、海南、福建等可能受台风影响的省份做好应急救援各项准备。从中央到地方,可以说是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对此,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即便此次“山竹”使得广东历史上首次拉响了全部21地市台风警报,也成为深圳市自1983年以来遭遇的最大台风,但全国上下特别是广东应急处置有条不紊,沉着稳重。
另一方面,广东防总统筹各项工作,各地市各部门规定动作到位,创新动作不断,也受到了舆论的肯定。比如,广东公安厅新闻中心第一时间组建信息群,实时通报情况,并实现各地市公安一线与各大媒体即时“点对点”对接;各个部门、地市工作人员,也都自觉建了各种微信群,无论是抗灾、救援,还是辟谣、科普,都自成系统,同时又开放互通,没有发现失序情况。
其次,在此次“山竹”的灾害应急中,媒体的充分报道也是防灾、减灾体系的一部分。最早的报道可追溯至8月底,彼时的“山竹”尚处胚胎之中。在台风形成之后,对于“山竹”的危害,民众和企事业单位该如何应对等,形成了一个中央、省级、地市级媒体,新媒体、纸媒和电视等全方位的报道,不可谓不全面,这也最大程度降低了台风带来的损害。
再次,辟谣及时,与“山竹”赛跑,甚至有的赶在了“山竹”的前边。如将美国飓风“弗洛伦斯”的卫星云图当作是“山竹”来传播,将“山竹”的风速夸大至比肩高铁时速等谣言,均被权威部门和媒体迅速澄清。由于辟谣及时,台风虽大,但并未引发社会不稳定和恐慌情绪。
对此,媒体人左生一认为,最重要的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高效运行,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灾害、应急等各类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本身也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作做到位了,也就能有效防止“舆论次生灾害”。